老年脑血管病并发肺炎
发表时间:2012-04-18 浏览次数:442次
作者:杨文平,遆丹阳,赵红 作者单位:163316黑龙江大庆市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经面罩行无创通气。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气改变及最后转归。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病情和血气分析指标恢复较快,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无创通气治疗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间质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通气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4月收治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3~79岁,平均53.4±5.2岁,平均病程3.7年;其中ARDS 5例,尘肺3例,急性肺水肿2例,继发于风湿类疾病7例,肿瘤放疗术后6例,急性间质性肺炎9例,特发性肺纤维化6例,长期口服抗癫痫药2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基础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严重意识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气道分泌物较多并缺乏气道保护能力者除外。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抗炎、抗纤维化、改善呼吸功能等常规治疗并予吸氧,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经面罩行无创通气,选用鼻罩或口鼻罩连接BiPAP S/T D30型呼吸机,采用S-T模式,初始吸气压力(IPAP)6~8cmH2O,呼气压力(EPAP)0~2cmH2O。在患者耐受后逐渐调整吸气压力至12~18cmH2O,呼气压力至4~6cmH2O,控制吸入氧流量使血氧饱和度略高于90%,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渐下调参数,缩短上机时间直至完全撤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13.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以X±S表示,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治疗组20例患者中,2例不能耐受最终放弃治疗,其余18例患者平均上机4小时后呼吸困难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紫绀渐消退,应用BiPAP后12小时和24小时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与应用BiPAP前比较显著降低、pH值和动脉血CO2分压(PaCO2)、O2分压(PaO2)也明显改善。
讨 论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间质的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肺间质,也可累及肺泡上皮细胞及肺血管。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由于多数肺间质病的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不甚清楚,临床诊断和治疗均受限制,多数最终因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本组研究将无创通气试用于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发现大多数病人的通气状况、氧合状况及呼吸困难症状均得到缓解,全程机械通气中只是根据病情适时地对BiPAP的IPAP和EPAP进行调整,没有进行其他模式的转换,患者感到舒适,容易耐受,操作容易,无不良反应。对于IL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BiPAP模式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好转率。我们的体会是,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舒适度、SaO2、PaCO2、pH、用力呼吸情况、潮气量,每隔15~30分到1~2小时评价1次,如治疗失败未能及时发现,将导致延误有创通气的时机,对治疗结果产生负面影响。设置合适的通气压力,若压力过低,塌陷的肺泡不易复张,若压力过高会引起气压伤而且对循环产生抑制作用,使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加强与患者沟通和交流,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促进早日康复。综上所述,我们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尝试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短期内症状明显改善,避免了有创呼吸机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