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碳酸氢钠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2-03-22 浏览次数:472次
作者:王春娜,戈改真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内蒙古包头
【摘要】目的:观察2 %碳酸氢钠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传统方法配制的湿化液湿化,观察组用2 %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气道湿化,用药后对两组痰液黏稠度转化时间进行观察。结果:在痰液黏稠度转化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2 %碳酸氢钠溶液可有效稀释痰液,且不良反应小,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碳酸氢钠,气道湿化,机械通气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2 % NaHCO3 on air tube humidification. Methods: Forty-six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2 % NaHCO3 for air tube humidific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method. Then the transformation time of sputum viscosity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transformation time of sputum viscosity in observation group i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wo percent NaHCO3 can effectively dilute sputum and has few side effects.
Key words NaHCO3; Air tube humidific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患者救治和改善预后的必要手段,目前在管理此类患者的气管插管时,为防止痰痂形成并湿化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采用定时对气管内注射生理盐水冲洗后吸出气道内痰液的方法[1]。本研究选择2 %的碳酸氢钠溶液作为湿化液,与传统的生理盐水气道内滴药比较,效果优于生理盐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46例,均选自我院2002-2006年ICU收治的病人,确诊为呼吸衰竭并肺部感染,行机械通气治疗。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8岁。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选用2 %碳酸氢钠行气道内湿化,对照组23例则采用生理盐水注入。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湿化液的配制
观察组:湿化液为2 %碳酸氢钠溶液,配制方法:生理盐水60 mL+5 %碳酸氢钠溶液40 mL。对照组:湿化液采用生理盐水。
1.2.2 湿化液滴注方法
两组均采用气管内直接滴注加湿法。每次用20 mL注射器吸取湿化液3~5 mL,脱下针头在吸气末将湿化液贴近气管插管内壁直接快速注入气管套管内。根据病人的痰液黏度、咳嗽情况、气道压、及血氧饱和度决定给药的量及间隔给药时间,一般间隔30~120 min,引起病人呛咳后,及时吸出痰液及湿化液。吸痰前后给纯氧1~2 min。24 h湿化液总量不超过250 mL。
1.3 痰液黏度的判断
根据吸痰过程中痰液在吸痰管玻璃接头处的性状及玻璃管内壁上的附着情况,将痰液的黏稠度分为三度。Ⅰ度(稀痰):为痰液稀薄,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Ⅱ度(中度黏痰):痰液外观较Ⅰ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滞留在玻璃接头内壁,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重度黏痰):痰液外观明显黏稠,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或痰痂,且不易被水冲净[2]。两组均于治疗4~5 d后对气道内吸出的痰液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2 %碳酸氢钠作为湿化液的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较好,痰液黏稠度较低,平均上机时间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湿化效果比较
3 讨论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决定能否救治成功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重要脏器功能的关键[3]。但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下呼吸道失水,造成痰液黏稠,排痰不畅,形成痰栓或痰痂,阻塞气道,易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气道湿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分泌物引流通畅。人工气道湿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机械通气的效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48 h后,气道分泌物增多,如湿化不足,导致分泌物黏稠结痂。传统方法用生理盐水作为湿化液行气道内滴注,国外许多研究证明了生理盐水不能与分泌物混合,滴入正常的生理盐水对稀释或溶解分泌物是无效的,且易引起病人呛咳,甚至进入气道的液体可使痰液向纵深转移至肺部。气道湿化液不仅应有切实的化痰溶痂作用;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气道炎症损伤起保护气道上皮的作用。2 %碳酸氢钠pH为8.0,渗透压相当于3.2 % NaCl溶液,为高渗液,高渗液可增加气道内水分,从而稀释痰液,同时对水肿的气道壁亦有一定的脱水收敛作用。碳酸氢钠为碱式盐,有侵蚀作用,可软化溶解痰痂[4]。基于以上机理,我们用2 %碳酸氢钠作为湿化液进行气管内直接滴注加湿,使痰痂软化溶解,黏痰变稀薄,随着体位的改变,痰液向中枢气道移动,达到有效排痰目的,随着患者机体的恢复,咳嗽有力时,痰液从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口喷出,从而减少了深部吸痰机会,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由此认为,2 %的碳酸氢钠溶液作为气道湿化液,对于保证气道湿化和预防肺部感染有效可靠,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超男.两种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60.
[2] 姜超美,白淑玲.人工气道后痰液黏稠度的判别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1994,29(7):434.
[3]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88.
[4]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