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V与BIPAP对 PICU急性肺损伤患儿呼吸功能的影响(附60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2-01-16 浏览次数:472次
作者:陈文颂,李艳红 作者单位:泉州市儿童医院PICU,福建 泉州
【关键词】 PSV BIPAP PICU急性肺损伤,患儿,呼吸功能
急性肺损伤(ALI)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发生特征性的病理改变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低氧血症、呼吸频速和X线胸片出现双肺弥漫性浸润,多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本文就压力支持通气(PSV)与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支持模式对肺部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病例共60例,均来自泉州市儿童医院PICU 2007~2008年收住院的急性肺损伤患儿。男37例,女23例,年龄1.7~8.5(中位4.2)岁。病例入选标准均符合ALI诊断标准:① 先有引起ARDS的原发病,同时具有非心源性缺氧性呼吸困难,呼吸急促。② 用一般口罩吸氧法,缺氧状态不能改善。③ X线摄片早期肺部改变不明显,或肺纹理增厚,或见网状阴影,中、晚期肺部可见程度不等弥漫浸润性阴影。④ 血气分析:吸入0.6以上浓度的氧(FiO2>0.6)时,PaO2 <7.98kPa,PaCO2早期降低,晚期升高,并排除原发胸廓及肺脏损伤病人。
1.2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经诊断明确后随机分成两组,PSV与BIPAP组,每组3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构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分别给予PSV与BIPAP通气模式辅助呼吸(机型:DRAGER EVITA4),上机时间>7d。方法:经口气管插管,分别采用两种机械通气方式,氧浓度(FiO2)0.30~0.45,呼吸频率(RR)20~30次,吸气压力支持为20~40cmH2O(1cmH2O=0.098kPa),均常规加PEEP(5~10)个cmH2O,呼吸比(I∶E)为1∶1.5,潮气量为(6~8)ml/kg。依据原发病给予抗生素、脱水剂等药物治疗,按体重给予营养支持,湿化、雾化气道并反复吸痰,注意维持血容量及血压稳定,每日复查血生化、血常规、血气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SPO2、PO2、PCO2、RI、OI。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记录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P<0.05)。
2 结 果
PSV与 BIPAP能够起到相同的改善血氧饱和度,减轻二氧化碳潴留,支持呼吸作用,但PSV组的呼吸指数(RI)及氧合指数(OI)的改善明显大于BIPAP组(P<0.05)。
3 讨 论
ALI是由休克、创伤、误吸、肺外或肺内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急性呼吸功能障碍,是危重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ALI的病理基础是由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肺脏局部炎症反应和炎症反应失控所致的肺毛细血管膜损伤,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渗出、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并肺间质纤维化。如病情不能及时控制,常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以改善肺泡通气、纠正缺氧为重点,同时强调感染的综合性反复监控和及时治疗感染并发症。单纯吸氧常不能有效缓解病人的缺氧状态,多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机械通气能明显有效的改善ALI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临床医师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及病情选择呼吸机通气模式,PSV模式是病人通过呼吸机在自发吸气时,从呼吸机所设置的按需阀得到一个附加气流,接受气道内的正压支持。BIPAP模式是一种压力/时间循环的通气模式,俗称“万能模式”,它是通过软件程序设置两个不同水平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病人可在设置的时间内在两个不同水平的CPAP上进行自主呼吸。两种呼吸模式较传统的呼吸模式具有更好的氧合功能氧合作用,PSV比BIPAP的吸气峰压低,这与自主呼吸所产生的胸腔负压有关,在相同的压力下,潮气量大于BIPAP,这有利于减少VD/VT比值,提高肺泡通气量,改善通气,亦有利于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PSV是发挥病人自主呼吸的一种有用的部分辅助呼吸模式,但PSV需一定的中枢敏感性和呼吸肌力量,呼吸力学不稳定或病情在短期内可能迅速变化者应慎用PSV。BIPAP模式作为患者自主呼吸的通气辅助、操作简单方便且无创伤性,但一般认为BIPAP仅适用于轻中度呼吸衰竭,因为它提供的机械辅助功并不是很高。本组观察结果显示,两种辅助通气模式能达到等同的呼吸支持效果,改善血氧饱和度,减轻二氧化碳潴留,但是在OI及RI指数上仍有差别,PSV具有较好的氧合功能,可能与PSV对肺部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有关,BIPAP为气道正压通气,仍可能对肺部的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影响肺部血气交换的过程。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结果等进行调整呼吸机辅助呼吸通气模式,对其相关参数结合监控数据适时调整。机械通气作为一项治疗手段,其目的在于改善通气和氧合,维持组织供氧,其作用已得到临床实践证明。但应依据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及在病情不同阶段切换不同的通气模式,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