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从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过程展望中医药对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防治前景

发表时间:2011-11-09  浏览次数:440次

  作者:施毅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信息中心,上海 201203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中医疗法,呼吸道感染,防治前景

  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迅速传播,并随季节的变化在我国本土其病例呈明显聚集性疫情增加趋势,病毒传播力度大于季节性流感。为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会议指出,根据疫情发展的特点、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努力做好西医的预防、治疗及疫苗研制的同时,要重视发挥中医药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作用。目前,虽然疫情似乎已经平稳或过去,但仍然不能排除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病毒的变异而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因此,回顾、总结和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过程和中医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今后如何能拥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方法及药物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1 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及对策

  自卫生部确诊我国内地第1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之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其疫情高度重视,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培训、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于第一时间发布了《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并成立了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其中专门设立了防治组和专家委员会;要求该领导小组积极应对,研究制定中医药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中医药防治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确保措施到位。另外,针对达菲的不良反应、耐药性等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专家委员会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低成本的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组方。与此同时,全国的中医药行业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努力做好甲型 H1N1流感中医药防控工作。

  2 中医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在北京举行的“流感大流行应对与准备国际科学研究会”上,经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北京地坛医院发布的报告证实: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研究获得进展,中药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统计表明,与达菲相比,纯中药治疗退烧的时间更快,尤其是缓解咳嗽、头痛症状效果明显;但核酸转阴的时间达菲治疗其绝对值比中药短;两者治疗费用相比,中药仅为达菲的18。

  3 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中医防治疫病从整体出发,对已病者,根据其病邪入侵的深浅和正气禀赋的虚实,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加以治疗;对未病者,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未病思想,积极调动人体的正气,从而达到有效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

  中医认为,甲型H1N1流感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与风热感冒相似,是风热侵犯人体,伤害呼吸道,引起发热、咳嗽等症状。因此,以清热解毒为主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流感样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主要机制包括:①中药具有杀灭和抑制病毒的作用;②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以抑制炎症反应;③中药的复合成分和多靶位的药理作用,在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能有效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此最终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另外,对流感的预防,中医是基于患者体质变化,用中药进行干预,减少患流感的几率;同时中医又注重通过四时的生活习惯及饮食和情志的调节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3.2 历代防治疫病实践经验

  回顾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疫病发生及与之对应的处置过程,不难发现,中国中医药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类自身作为实践对象的疫病防治史,也是一部以中医药治疗和预防急性传染病的百科全书。

  中医所说的疫病是指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其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危害极大。《说文解字》说:“疫,民皆疾也。”《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疫病的论述,如“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中国至少已有3500年以上的疫情历史,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在有确切疫灾年份记载的2681年中 (春秋-清朝),共有疫灾之年669年,平均疫灾频度25%,即平均每4年就有1年发生疫灾。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年代、事件、人物和理论,如东汉中后期我国中原地区疫情频发,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疫情持续时间之长、死亡人数之多是历史上少见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当时出现了“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的悲惨状况。为此,张仲景对疫病证治进行总结,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这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

  晋代,葛洪提出以药物少许纳鼻中和以药物制成药囊佩带于胸前、挂于门户、烧烟熏居所的防治疫病方法。《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病温毒诸方》中列举了数首 “辟瘟疫”、“辟天行疫病”的方剂,是最早出现的预防与治疗疫病专方。这些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流传很广,至今仍有沿用者。南北朝时期,陈延之率先提出了 “伤寒与天行瘟疫为异气”的看法,其在《小品方》中阐述了伤寒与时行瘟疫的区别。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载有多首治瘟、辟瘟方剂,《千金方》还记载饮用屠苏酒防疫的方法。宋金元时期对疫病的治疗有新的认识。《圣济总录》首列“运气”二卷,将疫病的发生与运气的变化联系起来。李东垣《东垣试效方》创立了普济消毒饮,其最为经典的是在《内外伤辨惑论》中阐述和记载了补中益气汤治疗疫病的理论和实践,并用益气升阳法治疗烈性传染病,为后世树立了甘温除热法治疗疫病的典范。

  明代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著作——《温疫论》,提出“客邪贵乎早逐”治疗观点;创立了新的病因学说——“杂气”,病机学说——“邪自口鼻而入,侵入膜原”,新的治疗学说——“疏利透达膜原法”,创立达原饮。

  清代乾隆年间是疫灾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期间余师愚著《疫疹一得》,创立了大清气血方——清瘟败毒饮;王孟英著《霍乱论》,创立了适合湿热病中焦证的辛开苦降方,如连朴饮、黄连定乱汤、甘露消毒丹等;杨栗山著《伤寒瘟疫条辨》,自创以升降散为总方的15个方剂;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都有大量的治疗疫病的理论及方药的论述。

  在历代治疗疫病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治疗疫病的名医,他们在继承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疫病的特点,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这些经验有的已经上升为理论,并以学术专著的形成为标志。这些都是当今中医药防治各类急性传染病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并在医疗实践中屡屡获得疗效。如20世纪50年代,中医对发生在石家庄和北京等地乙脑的治疗取得了极大成功,所用方药则是以白虎汤为主;60-80年代初,陕西等地出现流行性出血热,中药治疗取得了可喜的疗效;2003年SARS的发生,中医药干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药物研发前景

  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医药行业迅速做出了反应。除了积极参与疫情的预防和治疗外,有关机构积极组织专家和情报人员,利用其中医药文献情报数据和最新的中医药数据挖掘、筛选、分析系统,以及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领先优势,从甲型H1N1流感的文献分布、病因、病理、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物理检查、中医证型、相关的实验研究及中药的有效成分、体内过程、使用剂量和疗程、配伍禁忌、疗效分析和评价、不良反应、入选依据、筛选结论等方面,进行中药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组方配伍及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该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相信不久的未来,新的防治甲型 H1N1流感的中药即将诞生。同时也有理由相信,中医药不仅对此次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有良好干预作用,对今后可能发生的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样有着广阔的前景。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