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镜针吸活检联合刷检在诊断纵隔、肺部肿瘤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1-11-03 浏览次数:405次
作者:冯涛1,武刚2,蔺景双1,崔丽华1 作者单位:1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呼吸内科 东营市 257034;2 胜利石油管理局河口钻井卫生院
【摘要】目的 探讨经气管镜行纵隔淋巴结及肺部肿瘤针吸活检联合刷检的诊断作用。方法 对经CT检查的6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和(或)叶、段支气管腔外占位的患者通过经气管镜行针吸活检和刷检并与传统的常规钳取活检对照。结果 针吸阳性诊断率为74.63%,针吸联合刷检阳性诊断率82.09%;常规钳取阳性诊断率17.91%。单纯针吸和针吸联合刷检诊断率均高于常规活检(P<0.01)。结论 经气管镜针吸活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阳性率高的检查技术。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肺肿瘤,气管镜,针吸活检术,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 in the mediastinal lymphadenopathy and lung tumors.Methods TBNA and brushing biopsy were performed in 67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lymphadenopathy or with extrabronchial tumors,then the TBNA ang brushing biops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ing clamp biopsy.Results The positive diagnostic rate was 74.63% for TBNA,82.09% for TBNA combined brushing,and 17.91% for ring clamp biopsy.The positive diagnostic rate of TBNA and TBNA combined brushi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ring clamp biopsy(P<0.01).Conclusion TBNA is a safe,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with high positive diagnostic rate.
【Key words】 mediastinal lymphadenopathy,lung tumors,bronchoscopy,needle aspiration,diagnosis
经气管镜钳取活检是诊断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适用于中心型肺癌的诊断,现在全世界已得到广泛应用。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影像学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腔外肿瘤的患者,这部分患者获取病理或细胞学诊断较为困难。经气管镜针吸活检(TBNA) 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技术,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1] 。2004年7月—2008年10月,我们对纵隔肿大淋巴结及支气管腔外肿瘤采用经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67例影像学检查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和(或)支气管腔外肿瘤,而气管镜检查未见管腔内明显病变的患者,进行经气管镜针吸活检及刷检。其中男46例,女21例;年龄32~78岁,平均(56.0±12.7) 岁;18例患者经胸部CT检查提示仅有大气道周围纵隔淋巴结肿大而无肺内病变,38例有支气管腔外肿物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另11例有叶段支气管腔外肿物而无纵隔病变。术前常规检测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心电图等,除外气管镜检查禁忌证。
1. 2 方法 气管镜为FUJINON20 EB470S型电子气管镜,穿刺针为Olympus NA1C1型,受检者术前准备同气管镜检查常规[2]。气管镜进入预定位置后,将穿刺针循气管镜的活检孔进入,看到穿刺针的前端后将活检部由保护套内推出,在气管镜前端的帮助下穿刺针以尽可能垂直的角度刺入预定位置软骨环间气道黏膜,采用推进法结合突刺法、咳嗽法透过气道壁刺入纵隔淋巴结或支气管外占位性病变内[3]。助手在穿刺针尾端连接60 ml的空注射器,抽吸至30~40 ml,固定20~25 s,维持负压的同时在穿刺针不脱出气道黏膜的情况下来回抽动穿刺针以增加获取标本的机率。分离注射器,将针芯退回保护套后拔出穿刺针, 将穿刺针内容物喷涂在载玻片上送检。在穿刺过程中,若发现穿刺导管内有血液则停止抽吸,换另一穿刺点进行穿刺,如需针吸两处病灶应更换穿刺针,以防污染或肿瘤种植,穿刺完毕,再以毛刷在穿刺点处刷检。对腔内可视外压性病变部位予以常规活检。
2 结果
本组共行气管镜检查67例,18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检查中均见气管结构完整,未见管腔内新生物,气管黏膜表面光滑;49例管腔外肿瘤患者中有32例管腔呈轻度外压性狭窄,黏膜表面光滑或充血、糜烂。
针吸活检确诊50例,阳性率74.63%;针吸联合刷检确诊55例,阳性率82.09%,常规钳取活检确诊12例,阳性率17.91%。经χ2检验单纯针吸和针吸联合刷检阳性率均高于常规活检(P<0.01)。
18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中,针吸活检确诊13例(72.22%),其中结节病4例,反应性淋巴结炎4例,淋巴瘤3例,结核2例,另5例未确诊。38例肺内占位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中,针吸活检确诊29例(76.32%),其中鳞癌10例, 腺癌13例, 小细胞癌6例,另9例未能确诊。11例单纯支气管腔外肿物者中,针吸活检确诊8例(72.73% ),其中鳞癌5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1例,另3例未确诊。
在穿刺过程中,本组有4例患者在第一次穿刺时穿刺针导管内有血液,更换穿刺针、穿刺点继续完成穿刺;18例患者穿刺部位有少许出血,未进行特殊处理;2例患者在穿刺点渗出血液稍多,局部滴入少量去甲肾上腺素后,出血均停止。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纤维支气管镜应用于临床,对腔内支气管肿瘤的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气管、支气管腔外的病变,如肿物、肿大淋巴结等,常规的活检钳、毛刷取材相当困难或根本无法进行。TBNA可对气管周围、隆突下和肺门旁淋巴结或纵隔占位性病变进行活检,同时对支气管腔外病变,也较方便地取组织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这极大地扩展了气管镜检查的应用范围。本研究对67例存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或)支气管腔外肿物,而气管镜下窥视不到病变的患者进行针吸活检,阳性诊断率为74.63%,联合刷检阳性率为82.09%,与文献报道一致[4]。支气管管腔外的病变多表现为管腔呈增生性或外压性狭窄,黏膜多表现正常,一般气管镜常规刷检、活检均难以获取病变组织,经气管镜针吸活检则可发挥较好的作用[5]。本组11例管腔外肿物患者中8例阳性,阳性诊断率为72.73%,充分说明对CT检查提示叶、段支气管外病变,而管腔内基本正常的患者,可通过经气管镜针吸活检使大部分病例得以明确诊断。本研究所涉及的病变一是位于纵隔内,二是位于叶、段支气管腔外,且管腔内结构基本正常,必须准确地选择穿刺点,才能取得组织或细胞学标本。本组病例采用CT定位,依靠胸部CT影像诊断来确定纵隔及叶、段支气管穿刺点[6]。因为CT扫描具有三维成像、图像清晰、定位准确、对组织密度分辨率高等技术优势,使术者可以较准确的确定病变位置、选择最佳进针位点,设计最佳进针角度、最佳入路[7]。另外,在气管镜直视下,隆突下淋巴结增大者可见隆突增宽,叶、段支气管腔外肿物者大部分可见管腔呈外压性狭窄,这些迹象对应着管腔外肿物或淋巴结的位置,亦为选定穿刺点提供了依据。
在针吸活检后于针吸穿刺部位刷检,可增加阳性诊断率,本组67例患者,针吸术后刷检有18例阳性,阳性率为26.87%。其中13例与针吸活检一致,5例为针吸阴性而刷检阳性。这可能是因为在穿刺过程中,穿刺针上、下移动及穿刺针退出黏膜时肿物或淋巴结的细胞随之溢出黏膜表面,因而可刷检到阳性细胞。
TBNA作为一种较安全的诊断技术自应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以来,文献报道仅有少数患者发生气胸,其发生率小于1%[1,4],本组没有气胸并发症发生,仅少数患者术后见针刺部位轻微渗血,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因TBNA对支气管黏膜损伤小,尖端具有斜面的穿刺针穿刺时其出血的程度较活检钳撕裂组织所致者小,即使刺入血管或肿瘤组织内,引起出血量最大仅为2 ml。本组67例患者施行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有26.86%患者穿刺部位少许出血,未进行特殊处理,出血自止,仅2例患者穿刺点有稍多血液渗出,局部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后而止,未有其他并发症。
总之,对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腔外新生物,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是一项简便安全、微创、有效的诊断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创伤大、费用高而检查范围相对较小的纵隔镜和开胸探查。
【参考文献】
[1] 王孟昭,陈勇,钟巍,等.经支气管镜淋巴结针吸活检对肺癌的诊断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7):533555.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镜学组. 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3):134135.
[2] 刘淑红,成炜,葛玉香,等.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在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7,13(9):960961.
[4] 朱钟鸣,胡杰贵.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对纵隔及肺部疾病的诊断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9):11561157.
[5] Asok D ,Prasoon J ,Omar A,et al.Utility of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endobronchial lesion[J].Chest,1999,115(3):12371241.
[6] Carpstad E,Goldberg SN,Herth F,et al.CT fluoroscopy guidance for tro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J].Chest,2001,119(1):329332.
[7] 舒仪经,阚秀.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