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5-28  浏览次数:619次

  作者:张忠国,王浩然,孙长芳  作者单位:266100 山东青岛,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分析微创治疗与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颅椎穿刺,抽吸加引流术,清除颅内血肿。结果 首次血肿清除率40%~70%,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结论 该技术操作方便、高效、安全,对脑出血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脑出血,微创穿刺

  笔者自1996~2005年应用颅椎穿刺、抽吸加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8例,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性脑出血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龄40~78岁,平均55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6例,无明显高血压病史19例;出血位置:基底节区38例,丘脑8例,小脑2例,顶叶9例,颞叶11例。其中破入脑室22例,出血量30~60ml,平均45ml;发病至手术时间,6h内14例,6~48h 38例,>48h 16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颅脑CT结果,应用Kronlein颅脑定位法以无重要血管和神经功能区易于接近血肿中心处为穿刺点,在局麻下选用颅椎垂直颅骨进入,突破硬脑膜,测量穿刺点与血肿中心的距离,拔出穿刺针的脑穿针,垂直进入血肿中心位置,抽吸血肿,切忌用力抽吸或试图抽尽所有血肿,防止引起继发性出血,达到降低颅内压目的即可,拔出脑穿针,置入硅胶管进入血肿中心位置,头皮固定,将尿激酶2~4万u,注入血肿的,夹管2~4h开放引流,外接引流袋,一般持续引流3~7天。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在病房内进行,血肿清除率、术后24h 33.5%~70.8%,72h 48.3%~91.7%,7天65.1%~100%,14天96.6%~100%。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26例,消化道出血6例,脑再出血6例,颅内感染6例,死亡12例。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治疗一般死亡率为50%~60%[1]。传统手术方法是开颅清除血肿,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再出血率高,对已出现脑疝的病人,仍倾向手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而这类病人多为老年人,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自Backlund提出立体定向清除高血压脑出血以来,国内外开展了各种穿刺治疗颅内血肿的研究[2,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达到有效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目的,此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而且具有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应用各个年龄组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

  3.1 手术适应证 微创血肿清除适应证宽,禁忌证少,本法对颅内性血肿幕上>30ml、幕下或丘脑>10ml、脑室内出血(除脑干出血、脑干功能衰竭者外)几乎所有的颅内血肿,均可采用微创颅脑血肿清除术治疗。

  3.2 手术时机 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在发病后的20~30mm内形成血肿,出血自行停止,6h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越严重,致死、致残率越高[4],笔者在治疗中发现超早期脱水清除血肿迅速有效,使用血肿对周围脑组织压迫减轻,且能使脑水肿大大减轻,有效地保护神经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3.3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再出血。原因可能为血压未能有效控制或合并血管畸形者未处理,应有效控制血压或开颅血肿清除,笔者曾在清除血肿时发现1例血管畸形,病理证实为动静脉畸形。(2)颅内积气。颅内积气为抽吸过多所致,一般少量气体不处理,占位效应明显者应调整头位穿刺排气。(3)脑脊液漏穿刺早期均有少量的脑脊液自引流管周围溢出,随头皮水肿加重,脑脊液漏自行停止,必要时应给予缝合。(4)颅内感染首先要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换药,调整或更换引流管时亦遵守此原则,并常规应用抗生素。(5)引流管阻塞或引流不畅,根据CT复查随时调整引流管位置,或更换引流管。

  【参考文献】

  1 闫洪法.高血压出血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对比研究.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4:153

  2 贾保祥,孙仁泉,顾征,等.穿刺射流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中华神经精神病杂志,1996,22(4):233.

  3 Kandel El,Poresedev VV. Stereotactic of sfpon 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atomas. Stereotatic Fanet Nearosang,1990,54:427.

  4 朱毅,李厚泽,韩世福,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试验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4):21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