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胃巨大胃肠间质瘤四例

发表时间:2014-11-25  浏览次数:1177次

病例1女,46岁,因“全腹痛3月,加重12h”于2011年4月27日就诊。查体:左上腹有轻微压痛,可拍及包块。  腹部增强CT示:左侧脾胃间隙见一大小约9.6cmx6.9cm包块,密度不均,内缘紧邻胃大弯侧,下缘紧邻胰腺前缘,后外方见脾血管影,动脉期病灶内见滋养血管影,间质源性肿瘤?见图1。初步诊断:左上腹包块,胃胃肠间质瘤(GIST)破裂?于5月5日行胃巨大GIST及胃壁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有约100ml暗红色血性液体,胃脾间隙内一直径约10cm椭圆形包块,包块已破裂,周围有暗红色血性液和血凝块,与周围大网膜粘连,于胃大弯侧后壁近脾下极处有一直径约1cm的蒂,包块由胃壁向外生长。连同包块基底部胃壁一起完整切除包块。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好,于5月12日出院。术后病理:胃GIST高风险)伴广泛出血。出院建议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能服药。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病例2男,66岁,因“上腹胀痛伴打隔,乏力1年.加重1月”于2011年5月25日人院,查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胃镜示:胃体后壁见一巨大不规则隆起,考虑G工ST(多个溃疡形成并伴有活动性出血)腹部增强CT示:胃体后壁与胰腺间可见约11.7cmx9.3cm软组织块影,前份与胃体相通;胰腺,结肠脾曲受压移位。见图2。于6月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加左半横结肠切除肠吻合术。术中见:左上腹一约15cmx15cmx15cm大小肿物,起源胃体大弯侧,包块侵犯胰腺,脾门,与横结肠左半密不可分,将肿瘤游离,切除受累的左半结肠,因胃大弯侧被肿瘤基本完全累及,故行全胃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好,于6月15日出院。病理检查:胃GIST,高风险度,核分裂像大于10/50HPF,侵及胃壁肌层及结肠肌层。出院建议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能服药。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病例3男,59岁,因“上腹部不适半年”于2009年2月20日人院,胃镜及病检证实为胃底GIST。腹部增强CT示:胃底部胃壁局限性增厚,向外突出形成肿块,最大截面约7.5cmx7.4cm,呈等低混杂密度肿块影,考虑外生型胃肿瘤(GIST?)。于3月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体底巨大肿块,约10cmx10cmx6cm,肿块与胰体尾,脾门浸润固定,与腹后壁浸润固定不活动,无法切除,于3月13日出院。出院后口服伊马替尼,400mg/d,定期复查CT,见病灶逐渐缩小,服药1年多以后,复查CT见肿瘤明显缩小,边界清楚;见图3。于2017年1月6日再次手术探查,术中见:胃底大弯侧打」及直径5cmx5cmx4cm肿块,侵人脾门,与脾脏关系密切,后方与腹后壁、左肾上腺及胰体尾粘连,尚可分离。肿块与脾门浸润,无法游离,连同胃大弯侧胃壁及脾脏一并切除。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可,于2011年1月21日出院。病理检查:符合胃GIST(高风险度)。出院建议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患者因经济原因术后未再服药。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病例4男,46岁,因“呕血3月,上腹部胀20d"于2011年8月19日人院,胃镜示:胃底体交界部新生物,活检证实为胃GIST。腹部增强CT示:左上腹胃脾间隙见一7.4cmx9.3cm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强化,散在液化坏死,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腹膜后见多个增大淋巴结,肝脏实质内散在结节考虑:胃GIST,肝脏转移可能大。见图4a。考虑到患者肿瘤巨大.手术有无法切除的可能,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先行药物治疗以期二期手术.予以伊马替尼400mg/d口服治疗服药1个月后于9月22日复查CT示:胃大弯侧胃壁见一最大横截面约4.6cmx3.8cm大小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液化坏死肿瘤后缘与胰腺尾部分界尚清:肝脏实质内散在数枚结节样强化减低灶,边界欠清,最大约1.0cm见图4b。与前次CT片比较,肿块明显缩小,肝胃韧带及腹膜后淋巴结较前缩小,肝脏结节状强化减低灶也有缩小变化。考虑治疗有效,嘱其继续服药,目前患者病情平稳,因药物疗效很好,仍未决定是否手术治疗。  讨论外科手术切除是GIST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也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对于胃巨大GIST而言,手术风险大,完整切除难度高;因肿瘤可有多源性动脉供血,有时呈蔓状附着于肿瘤表面,易引起破溃出血,而且肿瘤巨大时,其假包膜易与周围组织器官浸润融合,间隙不清,强行分离易导致难以处理的大出血[m与胃癌等其他腹腔恶性肿瘤不同,GIST的生长方式多样,有时仅凭CT等影像学检查难以准确评估其可切除性。  病例1中,CT提示脾胃间隙见一巨大包块,密度不均,与邻近脏器界限不清,易使医生对肿瘤的可切除性造成误判;然而,术中发现包块由胃壁大弯侧外生型生长,有一直径约1cm的蒂与胃壁相连,与周围器官界限清楚,故手术顺利切除。  从本例的治疗可以看出,术中发现与CT结果大相径庭,对这类GIST不要轻易放弃手术探查。而在病例2中,术前CT示:胃体后壁与胰腺间巨大软组织块影,肿块前份与胃体相通,胰腺,结肠脾曲受压移位;手术探查时发现,肿块为左上腹胃体大弯来源的GIST,侵犯到胰腺、脾门,将肿瘤自胰腺、脾门完整剥离,左半横结肠却被肿瘤完全浸润,无法分离,故只能行全胃切除术加左半横结肠切除术。可见,GIST生长方式多样,在手术时,具体的术式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选择。  自2001年甲磺酸伊马替尼被用于治疗GIST以来,其治疗方式由单纯手术,进展到手术结合药物治疗2气2003年NCCN及ESMO的指南均认可了术前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有效性。病例3中,患者经剖腹探查证实肿瘤不可切除,术后给予伊马替尼400mg/d治疗,在治疗中,定期复查CT,见瘤体逐渐缩小,最终成功地对肿瘤进行了二期根治性切除。同样在病例4中,CT检查示,瘤体巨大,完整切除可能性小,故给予伊马替尼术前治疗;服药后复查CT见肿块明显缩小,与周围脏器分界清楚,所以建议患者继续服药,待肿瘤不再缩小,达最大效果时施行手术。目前对于术前治疗时间,尚未获得统一,一般认为给予伊马替尼术前治疗6-I2个月左右,肿瘤达最大反应时,施行手术,过度延长术前治疗时间可能会导致继发性耐药,肿瘤再次进展。对于术前治疗期间,肿瘤进展的患者,应及时手术干预,无法切除者,可以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指导术后合理用药。从这两例GIST的治疗上可以看出,虽然部分巨大GIST患者在初诊时肿瘤切除几率不大,但仍可尝试使用伊马替尼治疗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二期手术切除。  本文所报道的这4例病案,涉及了胃巨大GIST的几种不同的治疗思路,可行的治疗方法包括:(1)手术加术后药物治疗;(2)术前药物治疗加手术;(3)对于初次手术无法切除的患者,可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待肿瘤缩小后行二期手术切除。在上述病案中,伊马替尼所表现的高度有效性,使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明显改善。尽管如此,伊马替尼的出现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带来一种新的思路,但同时它也存在着有效性、耐药性及手术时机选择等诸多问题,进一步针对伊马替尼在GIST治疗的临床研究仍有待进行。  参考文献  万进,王志度,姚远. 疑难病例析评第68例腹胀—腹部肿块—巨大恶性胃肠间质瘤[J].中华医学杂志,2005.210-211.  Verweij J,Casali PG,Zalcberg J.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with high-dose imatinib:randomised trial[J].The Lancet,2004.1127-1134.  Emory TS,Sobin LH,Lukes L. Pro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mooth-muscle(stromal) tumors:dependence on anatomic site[J].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1999.82-87.  Greenson JK.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nd other mesenchymal lesions of the gut[J].Modern Pathology,2003.366-37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