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2-05-03 浏览次数:644次
作者:郑东升,李辛,钟裕元,田兆华 作者单位:51047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内一科
【摘要】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L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至2009年确诊的LI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高血压116例(90.6%),糖尿病43例(33.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82例(64.1%),高脂血症74例(57.8%),TIA 38例(29.7%),甲状腺功能减低20例(15.6%),吸烟72例(56.3%),饮酒65例(50.8%),外伤6例(4.7%);多灶性LI一般有3种以上危险因素,且多合并糖尿病。结论 高血压是LI最主要且直接的原因,糖尿病是LI的独立危险因素,多灶性LI一般有3种以上危险因素。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angerous factors of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LI).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8 patients with LI from 2005 to 2009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Among 128 patients,there were 116 cases of hypertension(90.6%),43 cases of diabetes(33.6%),82 cases of CHD(64.1%),74 cases of hyperlipidemia(57.8%),38 cases of TIA(29.7%),20 cases of hypothyroidism(15.6%),72 cases of smoking(56.3%),65 cases of drinking(50.8%)and 6 cases of trauma(4.7%).There were more than three kinds of dangerous factors for multifocal LI generaILy,and most of them were combined with diabetes.Conclusion Hypertension is the most principal and direct reason for LI,diabetes is the independent dangerous factor for LI.There are more than three kinds of dangerous factors for multifocal LI generaILy.
【Key words】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hypertension;diabetes;dangerous factors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LI)是脑梗死的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类型,自CT扫描及MRI问世以来,关于LI的报道日渐增多,所谓“四高”即高龄人、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患者更易患此症。本文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128例LI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8例中,男89例,女39例,男女之比为2.28∶1;年龄38~96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50~79岁102例,占79.7%。诊断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的诊断标准[1],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发病92例,活动时发病36例,均无意识障碍。
1.2 LI的发病年龄分布、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及数目 见表1~3。表1 LI发病年龄分布表2 LI发病危险因素例表3 LI梗死部位及数目例
1.3 辅助检查 CT或MRI扫描同时报告有动脉硬化性脑病25例(20%)、脑萎缩22例(17%)。B型超声(B超)检查128例,提示有脂肪肝42例(33%),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82例,提示有脑动脉硬化75例(91%)。
1.4 临床分型 根据Fisher等[2]提出的临床诊断条件,本组纯感觉性卒中12例(9%),运动性轻偏瘫47例(37%),感觉运动性卒中30例(2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12例(9%),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症10例(8%),丘脑性痴呆3例(2%),合并动眼神经瘫的交叉性小脑性共济失调4例(3%),无明显症状10例(8%)。
2 讨论
LI主要发生在大脑前、中、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深穿支及其分支,主要由高血压及其伴发的小动脉透明变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症状表现较单一,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无意识障碍[2],在血栓(或栓塞)形成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会再有加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3]。
2.1 年龄与性别 年龄是LI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其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约1倍,本组50~79岁102例,占80%。50岁以前发病者甚少,60岁以后发病者明显增多。从本组年龄分组中可看出,LI以60~79岁组为最多,约占68%,小于60岁或大于80岁发病明显减少,可能与进入老年期内分泌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加剧及高血压有关。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28∶1。所以5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应采取各种措施重点防治。
2.2 高血压 持续性高血压使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同时,还引起小动脉及微血管壁节段性脂质透明样变,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微动脉瘤,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狭窄动脉远端供血区血流灌注降低,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短暂的脑血流减少如心脏停跳、不适当降压、血管自主调节机制衰退等也可造成脑白质特别是分水岭区缺血,增加脑卒中危险性,故LI患者血压不能降得过快过低。
2.3 糖尿病 糖尿病是本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LI的危险性较血糖正常者高2~4倍,且较易出现多灶性LI。糖尿病可引起脂质代谢障碍,促进胆固醇合成,从而加速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凝集性增加,血浆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增高,导致血浆粘稠度增高[4];糖尿病时红细胞可发生畸形,在血浆粘度增高情况下形成微小的凝集物,引起毛细血管病变及血液高凝状态。
2.4 TIA 是发生LI的高危因素,本组18例(22.5%)发病前发生TIA,最后导致LI,其中急性起病6例,24 h反复发作,每次持续20 min~1 h不等;缓慢起病12例,2~14 d内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达2~12 h,最后CT或MRI证实为LI。这说明持续时间长的TIA发生LI的几率大大增加。
2.5 冠心病 冠心病常并发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进而引起脑血流量减少,诱发脑血栓形成。本组合并冠心病为52例(40.6%),合并房颤12例(9.4%),合并心力衰竭8例(6.3%)
2.6 甲状腺功能减低 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不愿活动,基础代谢率低,血流相对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而出现LI。本组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低20例(15.6%),其中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低8例,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低12例。
2.7 胆固醇(高脂血症) 有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发生LI的比率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5]。小颗粒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sLDL)是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因素,并有促粥样斑块破裂作用;富含三酰甘油(TG)的脂蛋白可使凝血因子Ⅶ、X活性增高,刺激血管内皮使PAII释放过多,在各种组织因子作用下促使凝血,容易导致小动脉血栓形成[6]。本组血脂增高74例(57.8%),采取降低TG治疗有利于LI的防治。
2.8 吸烟与饮酒 吸烟和嗜酒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中的焦油等有害成份可使脑血管舒缩功能减低而增加发生脑梗死的危险;饮酒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增高,可能直接迅速改变血液粘稠度,降低脑血流,促进脑梗死形成。
2.9 多种危险因素 本组资料显示,多灶性LI患者一般有3种以上危险因素,且多合并糖尿病,说明糖尿病可加重脑动脉硬化,使缺血性脑卒中提早发生。双基底节区最易发生梗死,主要是因为基底节为脑动脉供血的交接区,是脑供血的薄弱环节,易致缺血或梗死。
2.10 LI症状相对较轻 单发梗死以单纯运动障碍为主占37%,而无症状者占8%,这说明单发性LI主要为小血管受累,因病灶小,且位于无功能区,故可无临床症状。多发性LI中未发现无症状者,但症状多比非LI症状轻,恢复较快。
2.11 治疗 对于LI患者,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是使缺血脑区获得更多的血流[7],在合理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静脉内输注扩充血容量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增加脑血流量,在灌注充足的基础上,使用其他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是改善病情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LI的发病危险因素很多,高血压是本病最主要且直接的原因,糖尿病是LI的独立危险因素,多灶性LI一般有3种以上危险因素且大部分有糖尿病基础。因此,为防止本病的发生,应积极地加强预防,包括有效地控制高血压、血糖,防治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注意甲状腺功能,合理调整饮食,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应用抗血小板活性药物,戒烟酒;已发病者可扩容、活血化瘀、改善脑代谢等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8,21:60.
2 Fisher M.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New Horiz,1997,5:299304.
3 于纯文.进展性脑梗死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4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15.
4 周晓映,原淑鸿,张红漫,等.老年工乙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血脂水平分析.河北医药,2007,29:562.
5 吴亚光,胡俊,刘延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近日节律性的分析.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8,30:148149.
6 赵慧敏.老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113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80.
7 刘立平,赵宏,史国文,等.扩容治疗对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病情恶化的疗效观察.兰州医学院学报,2004,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