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7-13 浏览次数:596次
作者:王姝筠 作者单位:大同煤矿集团三医院,山西 大同 037017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相关性 胆囊 假性结石病 临床观察
头孢曲松钠是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1988年在我国注册上市。头孢曲松钠有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低、消除半衰期长、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及头孢菌素酶)有很高的稳定性等特点[1],可每日单次给药,故为临床广泛应用。头孢曲松钠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皮肤反应、血液学改变及胃肠反应,如皮疹、痛痒、发热、静脉炎、支气管痉挛、头痛、头晕等以及结肠炎、黄疸等消化道症状[2]。但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关于头孢曲松钠诱发胆道结石的文献报道。本文选取100 例静脉输注头孢曲松钠的患者,以探讨头孢曲松钠与胆囊假性结石病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静脉输注头孢曲松钠患者100 例,成人组50 例,儿童组50 例。成人组男36 例,女14 例,年龄22~82 岁。儿童组男22 例,女28 例,年龄0~12 岁。临床主要症状:成人组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38 例,中耳炎5 例,骨折术后7 例;儿童组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35 例,脐周痛15 例。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西门子G5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 MHz,小儿结合7~10 MHz高频探头,观察胆囊大小、囊壁厚度及光滑度、囊腔内结石大小、回声,胆泥有无沉积,胆管是否扩张,管腔内有无结石及沉积物。全部患者均于药物输注前、输注3,7 d及7 d以上进行超声检查并观察结果,所选病例药物输注前胆囊均正常。
2 结 果
成人组出现结石15 例(30%);使用药物后出现结石的天数为:1~3 d 2 例;4~5 d 3 例;6~7 d 5 例;8~9 d 5 例。出现急慢性胆囊炎症状者11 例。停药后结石消失的时间:1周内8 例,2周内5 例,2周以上2 例。
儿童组50 例,出现结石4 例(8%);使用药物后出现结石的天数为:5~7 d 2 例;8~9 d 2 例。出现急慢性胆囊炎症状者1 例。停药后结石消失的时间:1周内2 例,2周内2 例。
3 讨 论
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的发生机制:头孢曲松钠在体内不被分解代谢,仅被肠道内菌株转变为无活性代谢产物,50%~60%的头孢曲松钠以原形分泌于尿液中,40%~50%以原形分泌于胆汁中,故在肾脏与胆汁中药物浓度均很高。头孢曲松钠在体内以阴离子状态存在,与阳性钙离子有较高的亲和力,从而形成不溶性头孢曲松钠钙盐沉淀,并很快在胆管或胆囊以及肾集合系统形成结石(或泥沙)[3]。
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病的临床表现及胆囊声像图改变:胆囊假性结石病临床上表现为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Murphy征阳性。超声表现为:胆囊增大或大小正常,囊壁毛糙或增厚,囊内见0.5 cm大小结石或泥沙状结石沉积层,后方伴声影或不伴声影,多数合并胆泥团。本组胆囊假性结石出现时间发生在用药后3~9 d,结石多在停药后1~3周内没有特异治疗情况下自行消失,其中1 例82 岁老年患者在停药后6周消失。
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假性结石病有以下几个特点:是否发生决定于药物本身的特性,且与药物剂量、疗程相关;大剂量、高浓度、长疗程使用头孢曲松钠有增加胆囊假性结石发生的危险。同时机体状况和环境条件也可能为诱发因素;该症多在给药后1周左右发生,停药后结石渐消失;结石一般直径较小或呈泥沙型;仅部分病例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急性胆囊炎症状。成人症状较儿童重,考虑与用药剂量大、浓度高有关;一经诊断本病,立即停用头孢曲松钠,其后结石可自行消失,通常无需治疗。
综上所述,头孢曲松钠能诱发胆囊假性结石,对胆囊炎患者尽量不使用头孢曲松钠治疗,尽可能避免高浓度、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尤其重要的是,在大剂量、长时间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期间,出现腹痛、呕吐症状者,应考虑头孢曲松钠所致胆囊假性结石的可能,及时进行超声影像检查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外科医生对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也应有一定认识,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参考文献】
[1]Lamb H M,Ormrod D,Scott L J,et al.Ceftriaxone:an updape of i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s[J].Drugs,2002,62:1 0411 089.〖1〗
[2]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新编实用儿科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9495.〖1〗
[3]张力,姚勇.头孢三嗪相关性儿童假结石病[J].中华儿科杂志,2008,11:87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