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残腔处理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2-05-07 浏览次数:563次
作者:李建勋,高志刚,李瑄,张亮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536医院,青海 西宁
【关键词】 肝包虫,残腔,手术治疗
肝包虫病手术后残腔若处理不当,可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残腔的处理是肝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中预防并发症的关键[1]。我院于1990年5月—2007年7月共收治肝包虫病306例,术中残腔处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6例,326个包虫,其中男144例,女162例,男女比为1:1.13,平均年龄34.2岁,以青壮年为多,术后并发症51例,胆瘘32例,破入胆道4例,感染8例,复发4例,出血3例。
1.2 手术方式
本组除2例3 个包虫施行肝部分切除外,残腔分别进行了如下处理:外囊空腔闭式引流术13例,大网膜填充空腔术28例,肌瓣填充空腔术3例,外囊内翻缝合术277例,外囊部分切除敞开术2例。
1.3 结果
随访时间最长者9年,复发4例,因肾衰竭死亡1例,其余均治愈。
2 讨论
2.1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在肝内总是遗留有与包虫等大的空腔,一般有数百至数千毫升的容积, 此空腔的囊壁是由肝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外囊壁,此囊壁因厚韧、无收缩力而不易塌陷,术后均留有血性(或胆汁)渗出物,需待肝组织压迫空腔,渗出液缓慢吸收逐渐机化而缩小,全囊需数月甚至十余年才能完全消失。尤其是合并胆瘘或感染者,术中如对此空腔处理不当,将导致继发感染,形成肝脓肿,甚至会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和中毒性休克。残腔出血和残腔内包虫复发也是棘手的问题,王校智等报告,复发率在18.5%~46.3%之间[2]。
2.2 本院历年来采用四种手术方式处理肝内遗留残腔,根据肝内容积大小,外囊壁厚薄与软硬,有无胆瘘或感染程度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术式。
2.2.1 外囊空腔闭式引流术
在残腔最低位,肝组织最薄处置多孔或双套乳胶管,缝闭外囊,置水封瓶式外引流,既可防止逆行感染,又可冲洗空腔,保持引流通畅。此法的适应证需严格掌握:(1)肝包虫巨大合并严重的感染,渗出液较多,炎症浸润外囊壁粗糙肥厚,不易塌陷。(2)外囊壁有较大的胆瘘,组织脆弱,缝合胆瘘易撕裂。(3)合并破入胆管继发感染的包虫,还需另做胆总管切开减压,清除管内的内囊碎片及子囊,置T形引流管。此法对拔管的时机要求较高,如在两周内达到引流目的,拔管后可一期愈合。若继续引流,则难免加重混合感染而需保留引流管达数月以上,待造影显示空腔消失,始可拔管,若拔管过早可致空腔积脓,须重新置引流管,因引流不畅,反复溃破形成复杂窦道,经久不愈。
2.2.2 大网膜或肌瓣填充空腔术
摘除包虫内囊后,选择循环良好的右侧大网膜,剪一带血管蒂的舌状网膜瓣填入空腔内。若网膜因粘连或缩短,不能拉入诸如肝顶后部高位空腔时,可选腹直肌瓣,网膜或肌瓣起填充及吸收渗液的作用,同时与囊壁粘连而闭塞胆瘘。其适应证有:(1)巨大包虫合并感染,囊壁浸润较重,渗出较多者。(2)近肝门部的空腔,外囊有胆瘘不易缝合者。(3)外囊钙化,囊壁厚、硬不能塌陷者。(4)空腔不愈或窦道形成后,切除瘢痕结缔组织的残腔或瘘管,用网膜或肌瓣充填修补。
2.2.3 外囊内翻缝合术
本方法为残腔处理的首选方法,疗程短、疗效好。在闭合外囊前,切除突出肝表面、组织较薄的部分外囊,对较软的囊壁,逐层由深而浅的壁对壁拉拢内翻缝合,以防空腔。建议只缝合能够拉拢靠近的囊壁,而对于空腔中部的囊壁,由于距离较远,缩小可能使缝线拉力过大而可撕脱外囊(肝组织)引起出血或胆漏。尤其位于肝门部要防止损伤血管或肝管,不可勉强行之。本术式的适应证:(1)无合并症的包虫,无论包虫囊肿大小,尤以儿童患者,其外囊较薄而软,空腔易塌陷缩小,而逐渐消灭。(2)衰老退化变性或无菌坏死样变的包虫。(3)合并轻度感染的包虫,需彻底清洗外囊后缝合闭锁空腔。(4)外囊壁有胆汁渗出或较小的胆瘘,由于已解除包虫对肝组织的压迫,肝管渐复位,胆汁引流通畅后,则逆行漏入空腔的胆汁即停止而愈合。
2.2.4 外囊部分切除敞开
对突出于肝表面的位置表浅的包虫,可剪除部分外囊壁,如同碗状敞开于腹腔。对空腔过大的外囊,渗液较多,可置烟卷引流。术后仅有轻度炎症反应,未发生积液感染,近年来扩大了本术式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
[1] 梁东,傅振超,张永恒,等.肝细粒棘球蚴病外科治疗术式选择[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494-495.
[2] 王校智,李永寿,冯胜利.经皮穿刺引流与吸刮治疗肝及腹腔包虫囊肿的临床应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4,12:28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