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34例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16  浏览次数:523次

  作者:郭宇廷,秦建国 作者单位:550009贵阳,解放军44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tography ERCP)和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ectomy EST)在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比较我院2006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34例经ERCP/EST检查治疗的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和10例经保守治疗的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34例患者全部插管成功,均接受EST治疗。10例患者给予严格的抗胰腺炎治疗,两组患者在腹痛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肝功能好转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治疗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ERCP/EST组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行ERCP检查是必要的,且早期进行EST治疗安全、有效,对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ERCP; EST; 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因胆道疾病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称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stitis,ABP),是胰腺炎中常见的类型,胆石病又是ABP的主要病因[1],其中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较为凶险的一种,采取手术的方法治疗ABP,创伤大,并发症多,而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不能及时解除胆胰排流障碍,治疗效果不佳,我们对我院2006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34例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采取了早期ERCP检查并早期EST治疗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早期行EST治疗的患者中,男13例,女21例,年龄43~64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有胆囊切除史者4例,入院时均有腹痛、腹胀,体格检查:均有体温升高,体温>38.5℃者26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均有升高,其中≥12×109/L者21例,血淀粉酶升高≥1000U者26例,尿淀粉酶升高≥10000U者22例,转氨酶升高者27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升高,辅助检查:B超、CT均提示有胰腺肿大、胰周渗出,胰腺质地不均匀,所有患者B超检查均提示胆总管扩张,直径>1.0cm者24例,直径在0.8~1.0cm之间者10例,其中提示胆总管结石18例,肝内外胆管结石2例,合并胆囊多发性结石16例,CT提示胆总管结石1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2例。10例早期保守治疗的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40~58岁,平均年龄47岁,均无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均≥12×109/L,血尿淀粉酶均≥正常值3倍以上,有胆囊结石或胆囊炎病史,均有不同程度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3例,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3例B超检查显示胆总管轻度扩张,直径在0.8~1.0cm之间,但胆管下端显示不清。

  1.2 治疗方法

  对2006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经过1996年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2]确定为急性重症胰腺炎者,根据我们拟定的标准,44例符合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诊断。按有无确切胆道梗阻因素,分成ERCP+EST组(34例,有梗阻因素)和保守治疗组(10例,无确切梗阻因素)。

  1.2.1 ERCP+EST治疗

  对其中有确切胆道梗阻者,如生命体征稳定,在24小时内行ERCP检查及EST治疗,如有休克或休克趋势者经积极抗休克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即行ERCP+EST。常规给予病人静推安定10mg、6-542 10mg、杜冷丁50mg,监测生命体征,进镜后观察胃十二指肠内有无胆汁、乳头有无充血水肿、有无憩室、乳头开口有无狭窄等情况,对插管困难者,可用针形切开刀沿11点钟方向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约1.0cm,插管成功后,即胆管照影,了解胆管情况,用弓形切开刀沿11点钟方向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胆总管结石者,行套石网篮取石,如结石直径>1.5cm,可先予碎石器碎石后网篮取石并用气囊清洗胆道,如为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结石者,于胆管内置入鼻胆管引流。

  1.2.2 对胆道梗阻体征不确切者,严格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治疗,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体征加重出现胆管炎表现者,即转为手术胆道切开引流。

  1.3 设备仪器

  电子十二指肠镜为0lympus JF240型,高频电源为PSD-40型,针形切开刀为HPC-3型,弓形切开刀为MT-25-M型,取石气囊为EBL-18-200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标准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结果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计量资料以x-±s描述,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4例患者全部插管成功,成功率100%,所有病人ERCP检查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十二指肠乳头狭窄或结石阻塞,其中憩室旁乳头4例,胆总管结石23例,其中5例结石嵌顿于乳头壶腹部,经EST治疗后,套石网篮取出结石,2例胆总管结石直径>1.5cm,碎石器碎石后,取石、气囊清洗胆道,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EST后置入鼻胆管引流,21例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呈不同纤维性狭窄,行EST切开纤维性狭窄,扩大出口解除胆胰排流障碍,其中1例行EST后出现出血,在切口周围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术后积极予止血治疗后好转,并发症发生率3%,与文献报道的2.5%~5%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一致[3],对于插管困难者,先予针型切开刀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或开窗术,避免反复插管,通过内镜观察,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胰排流障碍,经EST及放置鼻胆管引流后,患者的胆胰排流通畅,病人治疗后14天内,体温、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肝功能明显好转,腹膜炎体征消退,腹痛明显减轻,肠鸣音恢复,8例15天后痊愈出院,6例18天后痊愈出院,16例合并有胆囊结石,10天后行LC术切除胆囊,术后10天后治愈出院,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0天后行手术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2天后带管出院,2例14天后CT发现胰腺假性囊肿形成,但囊肿较小,无胃肠道压迫症状,7天后症状好转出院,嘱3月后复查CT了解囊肿情况。平均住院时间16.09天。10例保守治疗组病人,症状体征缓解较慢,5例10~28天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恢复正常,5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梗阻性黄疸等急性胆管炎表现,即转为手术胆管切开引流,30天以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3 讨 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其中国内40%~52%与胆道疾病有关[4],由此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称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诊断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我们认为应该在腹部B超或CT提示急性胰腺炎的条件下,符合以下二项或二项以上条件者可诊断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患者有多发性胆囊结石或胆囊炎病史,发病前有胆绞痛发作或排石治疗史;(2)血尿淀粉酶显著升高超过正常3倍以上;(3)腹部B超或CT提示胆管扩张;(4)患者有梗阻性黄疸表现;(5)目前有胆道感染表现。对于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现在的意见较为统一,既早期非手术治疗,病情缓解后,可择期手术,去除病因,而对于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因其病情复杂,早期手术的并发症率、死亡率较高,早期非手术治疗,则可能因胆胰排流障碍,不能及时通畅引流,使得胆道感染和胰腺炎症持续加重,并继发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这给临床上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带来了困难和矛盾。

  近年来运用十二指肠镜技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其治疗效果意见不一,有研究[5]发现早期EST可显著降低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并发症率,但也有研究[6]认为,在无梗阻性黄疸时,早期应用EST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无效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大多数是由于胆囊排石,造成结石嵌顿于Vater壶腹或胆管结石在迁移过程中引起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或胆管排石后造成Oddi括约肌机械性损伤,形成十二指肠乳头纤维性狭窄,这些原因造成胆胰排流障碍,导致胰酶的异位激活,使胰腺产生自我消化,引起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我们根据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对入院后按上述标准和条件诊断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按照入院时有无胆道梗阻表现,分为ERCP/EST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ERCP/EST组运用ERCP/EST技术,早期(24或72小时内)进行ERCP检查,及时了解肝内外胆管、十二指肠乳头及开口情况,明确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经ERCP检查发现ERCP/EST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胆管结石阻塞和/或十二指肠乳头狭窄,并同时行EST治疗,目的是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恢复胆汁胰液排流,去除病因。通过上述治疗,该组病人的腹痛腹胀症状、体温、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等都较快明显的好转,住院天数也明显缩短,而对照组因入院时无确切胆道梗阻表现,即采取严格的保守治疗措施,但病人的症状体征及白细胞计数、转氨酶、淀粉酶、肝功能等均缓解缓慢,且有5例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出现了发热及急性胆管炎表现,即转手术治疗,胆道引流、解除梗阻,并且在手术过程中均发现病人有胆总管下端小结石和/或十二指肠乳头开口狭窄。

  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我们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腹痛症状缓解时间及体温、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等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上均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病人由于病因不明确,而只按常规治疗,但这其中的大部分病人有可能因为腹胀肠管胀气、胆总管下端结石较小、十二指肠乳头开口狭窄通而不畅等,造成B超、CT不能发现,使病人的病因得不到及时解除,治疗效果不满意,所以,我们认为,给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及早进行ERCP检查,不仅能及时明确病因,还能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而明确病因后及早行EST治疗,能及时解除梗阻因素,去除病因,恢复胆胰排流,使病情得到明显而有效的控制。

  上述病人的治疗结果表明,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及时的ERCP/EST检查治疗,能及时明确病因,并经EST治疗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恢复胆胰排流,是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以,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ERCP检查是必要的和有益的,EST技术是安全、有效的,并具有创伤小、干扰轻的优点。综合运用ERCP/EST技术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对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加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肇达.急性胰腺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1996年第二次方案)[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73-775.

  [3] 张炳印,田伏洲,胡 兵,等.内镜下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476例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2):97~98.

  [4] 尹剑辉.急性胆源性胰腺炎82例的诊治体会[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5):32-33

  [5] 滕晓生,王宏地,陈立平.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12)664-665.

  [6] Folsch UR,Nitsche R,Ludtke R,et al.Early ERCP and papillotomy compared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J].N Engl J M,1997,336:237-24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