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肝硬化病人死亡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28 浏览次数:475次
作者:马保凤,王同显,李玮 作者单位: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山东 青岛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炎肝硬化病人的死亡原因。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57 例肝炎肝硬化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57 例病人中死亡61例(病死率为17.1%),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6例(42.6%),肝性脑病14例(22.9%),肝肾综合征10例(16.4%),失血性休克9例(14.8%),感染性休克1例(1.6%),其他1例(1.6%)。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是肝炎肝硬化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关键词】 肝硬化 死亡原因 胃肠出血 肝性脑病
ANALYSIS OF CAUSE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POSTHEPATITIC CIRRHOSIS MA BAOFENG, WANG TONGXIAN, LI WEI (Qingdao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Qingdao 26603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death (COD) in patients with posthepatitic cirrhosis (PC). MethodsClinical data of 357 patients with PC hospitalized from January 2003 to October 2006 were analyzed. ResultsOf the 357 patients, 61 died (17.1%). In which, 26 (42.6%) died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14 (22.9%)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10 (16.4%) of hepatorenal syndrome, and nine (14.8%) of hemorrhagic shock. ConclusionThe main causes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posthepatitic cirrhosis ar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KEY WORDS]Liver cirrhosis; Cause of death;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Hepatic encephalopathy
肝炎肝硬化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常见病。2003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肝炎肝硬化病人357例,其中死亡61例(病死率17.1%),本文就其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共收治肝炎肝硬化病人357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制定诊断标准[1]。死亡61例,其中男51 例,女10 例;年龄为32~71岁,平均52.2 岁。
1.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和体征: 食欲不振30例(49.2%),乏力29例(47.5%),腹胀59例(96.7%),腹水61例(100%),脾大43例(70.5%),黄疸36例(59.0%),下肢水肿32例(52.6%)。61例中并发原发性腹膜炎38例(62.3%),肝性脑病35例(57.4%),上消化道出血33例(54.1%),肝肾综合征26例(42.6%),肝癌16例(26.2%),糖尿病和电解质紊乱9例(14.8%),多数病例有3种或3种以上并发症。
1.3 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正常者21例(34.4%);血清谷氨酸丙基转移酶(ALT)<25 U/L者24例(39.3%),≥25 U/L者37例(60.7%);清蛋白含量均低于正常值,<25 g/L者24例(39.3%),25~30 g/L者25例(40.9%),>30 g/L者12例(19.7%);凝血酶原活动度<40%者32例,40%~60%者29例。61例病人均进行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57例(93.4%),抗HCV抗体阳性者4例(6.6%)。
2 结果
本组病例的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26例(42.6%),肝性脑病14例(22.9%),肝肾综合征10例(16.4%),失血性休克9例(14.8%),感染性休克1例(1.6%),其他1例(1.6%)。肝性脑病的发生主要与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及电解质紊乱、内毒素血症有关。
3 讨论
肝炎肝硬化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约占肝硬化的80%;发病年龄高峰为40~50岁,病死率11.79%,其发生与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2]。HBV感染是肝炎肝硬化最主要病因,约90%肝炎肝硬化病人HBV标记物阳性[3,4]。此外,肝炎肝硬化与HCV、HDV感染有关,约50% HCV感染病人病程呈慢性经过,大约20%的病人转化为肝炎肝硬化,进而可发展为肝细胞癌[5]。
本文61例病人中26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占42.6%,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等,病死率高,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其多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部分病人的出血原因可为急性胃黏膜病变或消化性溃疡等。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应首先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控制出血的第一线疗法仍是应用生长抑素。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可为其他处理赢得时间。在急性出血停止12~24 h后应作急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了解静脉曲张程度、部位。首次出血后采取有效的预防再出血措施,能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病死率。肝性脑病是晚期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发病多有诱因,其诱因多为上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大量排钾利尿等。本文61例死亡病人中,并发肝性脑病14例,占22.9%。发病前均有诱因,及时发现诱因、有效地消除和治疗诱因将可能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从而降低肝硬化病死率。
本组病人发生肝癌16例,年龄大、男性、HBV复制活跃、病毒基因型和处于肝硬化阶段均为肝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HBV相关肝硬化病人抗病毒治疗的目标:肝硬化前期,阻止疾病进展至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阻止肝脏失代偿和肝癌发生,甚至逆转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改善肝功能,延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肝硬化代偿期病人持续口服拉米夫定能减少肝脏失代偿和肝癌发生的危险性。
本文结果显示,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感染是导致肝硬化病人死亡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积极采取防治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HBV相关肝硬化病人应用拉米夫定对肝脏炎症稳定、储备功能的提高和推迟向肝衰竭发展均有一定意义。对失代偿肝硬化可改善肝功能,延长一定生存期。有文献报道,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稳定病情和改善肝功能,延长病人生存期[6]。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8(6):324329.
[2]骆抗先. 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46.
[3]姚桢,姚宗歌,汪耘,等. 肝硬化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1,17(1):3839.
[4]姚希贤,南月敏,姚东梅,等.肝硬化病因[J]. 中国全科医学, 2003,6(5):362363.
[5]FLAMM S L.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J]. JAMA, 2003,289:24132417.
[6]初玉琳.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60例[J]. 肝脏杂志, 2006,11(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