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高原地区肝硬化患者电解质检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09  浏览次数:405次

  作者:曹湘敏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41医院,西藏 山南 856000

 【摘要】 目的 为了解高原地区肝硬化患者电解质情况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间176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及并发症和预后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电解质轻度紊乱者78例(44.32%),中度紊乱者29例(16.48%),重度紊乱者15例(8.5%)。患者电解质紊乱情况随并发症增多而加重,电解质紊乱情况越严重,患者的预后越差。结论 有多种并发症的肝硬化患者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的几率较高,同时提示该患者的预后不佳,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并及时改善机体缺氧情况,可能有助于快速纠正电解质紊乱。

  【关键词】 肝硬化;电解质紊乱;并发症

  我国西藏高原地区由于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加之气候干燥寒冷,当地居民习惯饮酒,导致肝硬化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肝硬化患者常见电解质紊乱,为了解高原地区肝硬化患者电解质变化情况及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我们回顾性的研究了我院2004~2007年间收治的176例肝硬化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同时对并发症及预后情况与电解质紊乱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调查2004~2007年间收治的176例肝硬化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24例,女性52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6.7岁。通过B超及CT检查,诊断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十二版诊断标准。常见的并发症如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的诊断也参考以上标准。预后良好指经治疗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腹水等并发症。预后不良指出院时肝功能仍处于失代偿状态,仍存在一种或几种并发症。

  1.2 方法 电解质由美国MEDICA Na/K//Ca/PH电解质分析仪测定。选取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所测的钾、钠、钙、氯电解质指标,优先选取合并两种以上电解质紊乱的测定结果。仅出现一种电解质紊乱情况的为轻度紊乱,合并两种电解质紊乱的为中度紊乱,三种及以上电解质紊乱的为重度紊乱。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8.2对数据进行双向有序资料的χ2分析。

  2 结 果

  2.1 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 176例患者中,电解质轻度紊乱患者78例(44.32%),中度紊乱患者29例(16.48%),重度紊乱患者15例(8.52%)。

  2.2 电解质紊乱与并发症数量的关系 根据SAS对该表进行双向有序资料的χ2检验,所得χ2=92.31,P<0.01,可以认为并发症的数量和电解质紊乱程度有密切相关性。电解质紊乱与并发症数量的关系

  2.3 电解质紊乱与预后的关系 根据SAS对该表进行双向有序资料的χ2检验,所得为χ2=36.24,P<0.01,可以认为电解质紊乱程度和预后有明显相关性。电解质紊乱与预后的关系

  3 讨 论

  肝硬化患者常见各种电解质紊乱,以低钠、低钾最为常见,也常见低氯、低钙等表现[1,2]。从我们收集的资料可见,有三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至少都曾出现过电解质紊乱,而重度电解质紊乱也仅发生于出现两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这说明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并发症的增多,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机会也增加,尤其是出现多种电解质紊乱的机会增加。电解质紊乱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摄入减少:由于肝硬化腹水患者食欲下降,胃肠功能减退,都使患者的进食量明显下降。此外在有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下,三腔管止血、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法的采用,完全无法通过消化道摄取电解质。(2)排出增多:由于放腹水、呕吐、腹泻、大量失血等原因,可导致体内电解质的大量丢失,也可以由于利尿等治疗不当,导致医源性的电解质丢失。(3)内分泌系统紊乱:肝硬化患者肝脏灭活体内激素的能力下降,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亢进导致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K+交换增加因而起排钾保钠,引起低钾和体内水钠储留,加之血管加压素和抗利钠因子水平的增加,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肝硬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降钙素增高等因素也可引起钙离子下降。(4) ATP酶活性的下降:Na+-K+-ATP酶、Ca+-Mg+-ATP酶等酶类在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电位差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功能的下降必然导致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紊乱,严重影响细胞的功能。目前已证明细胞缺氧状态下,由线粒体产生的氧自由基可引起此类ATP酶活性的明显下降[3]。西藏山南地区海拔3600米,氧含量仅有海平面的65%左右,缺氧明显。正常情况下人体虽可通过功能代偿来满足机体氧气需求,但疾病状态下,这种平衡很容易被打破,产生机体缺氧,发生酸中毒等情况。这种缺氧可能导致Na+-K+-ATP酶等酶类的活性下降,加之缺氧造成ATP供应不足,这些都可能是高原地区肝硬化发生严重电解质紊乱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对电解质紊乱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电解质紊乱与预后有直接的关系,尤其在重度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中,有接近一半(46.67%)的患者死亡。重度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只占总患者数的8.52%,但其中的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的25%。以上结果都提示我们,当肝硬化患者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时,说明患者很可能伴发有一种以上的并发症,同时提示该患者的预后不佳,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提示我们在高原条件下发生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下,除了常规处置外,还应及时改善机体缺氧情况,可能有助于快速纠正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富军,邹益友.放腹水对肝硬化患者肾功能、白蛋白、电解质的影响及其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3):2297~2298.

  [2] 汪建宏.肝硬化伴低钙血症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7,9(7): 954.

  [3] Masamitsu Futai,Yoh Wada,Jack H.Kaplan.Handbook of ATPases: Biochemistry,Cell Biology,Pathophysiology[M].Weinheim : Wiley-VCH 2004 ISBN/ISSN: 352730689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