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胆囊切除术3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16 浏览次数:446次
作者:石卫平,仝文峰 作者单位:偃师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南偃师
【摘要】 目的 探讨二期胆囊切除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利用传统手术进行二期胆囊切除36例。结果 3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5~3 h,术中及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二期胆囊病理改变的影响使胆囊切除变得复杂化。
【关键词】 二期,胆囊,切除术
二期胆囊切除术手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中应仔细谨慎,本文对36例患者进行二期胆囊切除,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7例,女29例,身体条件较好,合并症比较少;年龄在40~ 65岁之间,平均47岁;胆囊坏疽造口术者23例,胆囊穿孔造口术者11例,胆囊残株炎2例(胆囊切除13年后,胆囊残株内并发结石);第2次手术距第1次手术时间为0.5~13年,平均6.7年。
1.2 手术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其中连续硬膜外麻醉15例,全身气管插管麻醉21例,取右肋缘下斜行切口,切口长度约13~15 cm。开腹后根据局部解剖结构,确定手术方法,在本组病例中,采用顺逆结合法胆囊切除术者13例,采用逆行法胆囊切除术者13例,采用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者7例,采用胆囊浆膜下切除术者3例。①对于胆囊Calot三角解剖结构相对容易确认,但分离胆囊床时难以找到解剖层次的病例(13例),宜采用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此时在胆囊三角表面切开浆膜层,分别对前、后三角区进行仔细分离,明确胆囊管与胆总管的解剖关系,避免伤及异位血管及胆管。②对于胆囊三角区黏连严重、肥厚,致使辨认困难或无法辨认的病例(13例),应采用逆行切除胆囊。③对于胆囊壁增厚坏死,胆囊后壁无法剥离的病例,尤其是肝内胆囊(4例)强行剥离可能导致胆囊床出血较多,易造成术后胆囊床发生胆漏,可采用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将游离胆囊前壁切除,后壁毁坏黏膜后开放。④对于胆囊颈部有结石嵌顿、胆囊管过短无法显露的病例(3例),在壶腹上方剖开胆囊,先排空胆汁,取出结石,从胆囊内将胆囊口缝合,切除大部分胆囊壁,其残留部分黏膜刮除或电刀烧灼破坏。⑤对于胆囊于结肠、小肠、十二指肠、胃窦或胃幽门等周围组织脏器紧密黏连的病例(3例),宜采用浆膜下胆囊切除术,此时可用电凝把胆囊浆膜切开,在胆囊浆膜下分离胆囊,将胆囊浆膜或部分胆囊肌层留在周围组织脏器黏连面上。以上各病例均应于肝下放置引流管,分层关腹。
2 结果
本组36例病人中,术后2例每天引流出40~ 90 mL胆汁渗液,考虑为毛细胆管瘘,1周后渗液渐减少,2周后拔除引流管,余引流液均为淡红色血性,总量约为15~ 45 mL/d,拔除时间3~ 4 d,平均为3.5 d;切口拆线8~13 d,34例切口为Ⅰ期愈合,2例切口感染,腹腔无感染,手术历时1.5~ 3 h;所有手术病人术中、术后未发生大出血及胆道损伤。
3 讨论
在二期胆囊切除术中,由于其病理改变的严重影响,使其成为易引起胆道损伤的最重要因素,使胆囊切除变得更复杂,胆道损伤的危险性增加,为了防止意外,笔者认为:①个体化灵活的手术方式是避免因病理因素致胆道损伤的重要因素;②术中处理胆囊管尽量确认胆囊管与胆管的关系后再结扎切断胆囊管,结扎胆囊动脉尽量紧靠胆囊壁;③分离胆囊三角区的所有操作,应紧贴胆囊,在无法清晰辨认胆囊与胆管时,应绝对遵守“宁伤胆,勿伤管”的原则,必要时可残留部分胆囊壁;④如遇比较大的出血切勿钳夹、电灼,可先用纱块压迫至无明显出血后再做处理;⑤完成胆囊切除术后,应在胆囊床及肝门区放置一块干净纱布,观察5~ 6 min后取出,如无胆汁染色或活动性出血即可取出关腹;⑥应在肝下放置腹腔引流管,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