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艾滋病患者创伤后心理支持

发表时间:2012-08-13  浏览次数:1368次

  作者:李荣香,张海英,杨淑玲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医院

  【关键词】 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而造成的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得知感染HIV后,患者通常会出现认知功能异常、情绪情感异常、行为被动等现象,笔者对31例艾滋病患者给予了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顺利渡过了创伤期。

  1 临床资料

  31例艾滋病患者,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24~43岁,平均32岁。均为2004年6月至2007年5月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由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经输血感染2例,经性传播23例,吸毒传播2例,传播途径不详4例。明确感染途径的患者,从感染到发病时间为2~7年。

  2 心理支持措施

  2.1 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中国的传统性道德观念仍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加上艾滋病目前的不可根治性,艾滋病患者深受歧视,使艾滋病患者的行为更隐蔽,无法实施防护和控制疾病传染的措施,所以更具有传染性,对社会危害性更大,尤其是作为医务工作者,遵循我国对防治艾滋病的宽容政策[1],给予他们道德的宽容和医学人道主义的帮助;采取不评判的态度,真诚与他们交流,建立信任关系这样他们才会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情绪,安全度过心理创伤期。

  2.2 对于认知功能异常(如过度引申、以偏概全、个人化等),注意力集中于生死、绝望的患者,需要医务人员耐心地给患者讲解防治艾滋病的知识,艾滋病患者成功控制病情的案例,给他们以鼓励和希望。如果争得其他患者的同意采用同伴教育效果则更好。

  2.3 对于情绪情感异常(震惊、否认、悲哀、愤怒、易激惹,甚至有反社会的言行)的患者,需要做好共情,共情是指正确地理解患者的感受及其含义,同时还要将这种认识向患者表达,促进患者对自己的感受和个人经历有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共情需要运用一些交谈技巧,如倾听、参与、目光接触和身体姿势等,同时也需要我们具有共情的品质,用心去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观念和世界观,用心去思考,才有可能达到准确的共情[2]。

  2.4 对于行为被动、社会功能退缩、浑身无力或过于冲动的患者,应向患者讲解艾滋病日常生活不会传染,平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鼓励患者正常工作,并掌握防护常识,避免家人、同事和朋友感染HIV。

  2.5 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爱。家庭的关爱对艾滋病患者非常重要,它能帮助他们积极乐观地生活,给于他们情感上的支持与关怀、生活上的照顾以及经济方面的支持。对有嫌弃患者的家属,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家属多沟通,争取家属的最大的配合,从家庭、人生、人道、疾病的防治等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家属对患者的心理上陪伴和生活上照顾。

  2.6 对焦虑和抑郁患者的心理支持。焦虑包括2方面,一方面是焦虑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是焦虑的身体表现也就是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紊乱。精神运动性不安包括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助的振颤或发抖;植物神经紊乱包括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头晕、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感等[3]。由于对生活失去信心,心理上焦虑与抑郁会反复出现,严重者可能自杀[4]。这时应鼓励患者多参加朋友们的集会,听音乐,参加体育锻炼,教给他们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同时也可口服一些抗焦虑药物,减轻他们的焦虑。

  3 结果

  有效30例,其中心理压力缓解,能正确面对疾病,重返工作岗位17例,能积极配合治疗13例,自杀死亡1例。

  4 体会

  创伤性事件被定义为,导致死亡或者严重损害,或者威胁人的生命和躯体的安全,或者是个体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绪的事件[5]。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经历了散发期(1985年至1988年),局部流行期(1989年至1994年)和广泛流行期3个时期。自广泛流行期即1995年至今有12年,早期感染者已到了发病、死亡的高峰。艾滋病患者得知感染HIV病毒这一事件后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剧烈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绝大多数的艾滋病患者都经历过一个艰难的心理历程。作为医务工作者,多一个真诚的微笑,多一句温暖话,多一点真切体贴,多帮助他们做一点事,多给患者讲述一些有关心理学及艾滋病的知识,就可能更好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创伤,使他们顺利渡过创伤时期,挽留和延长他们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王延光.中国艾滋病预防的宽容策略.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16:7477.

  2 钱铭怡主编.心理治疗.第1版.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34.

  3 许又新主编.神经症.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876.

  4 屈文妍,田建华,徐克沂,等.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4:93.

  5 刘兴华,黄峥,徐凯文,等译.心理障碍临床手册.第3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