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135 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12-14 浏览次数:418次
作者:吴小燕 作者单位: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护理
失血性休克是患者因失血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收缩压降至8 kPa 以下出现微循环障碍,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多器官功能受损综合征,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因此,抢救工作是挽救失血性休克病人生命的关键。现将我院135例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35例,男92例,女43例,年龄13岁~61岁,平均年龄37岁。其中肝破裂36例,脾破裂35例,胃肠破裂26例,血管断裂3例,复合伤(肝、脾破裂合并颅脑损伤及四肢、骨盆骨折) 35例。
急诊室是医院抢救急危患者的重要阵地,是门诊工作的第一线,工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急”字。就诊的重危患者大多发病快、时间紧迫、病种复杂,需在短时间内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地给予及时的抢救与处理。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病人到医院后由接诊护士和医生立即将患者妥善安置在抢救室,配合医生迅速简捷地做一般检查,并粗略估计失血量,采取头高足高仰卧位,注意保暖,有出血者采取止血措施,上气压止血带、包扎等。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伤员取平卧位,解开衣服,畅通气道,昏迷者头偏向一侧,常规给氧,吸氧前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分泌物多者,先吸痰后给氧。随时检查氧气管,防止堵塞,监测血氧饱和度,掌握缺氧的程度。
2.3 选用套管针建立通畅的输液途径是快速补液扩容的根本保证
输液的部位和方法:用16号~18号静脉留置针建立二条输液通道,以保证不同的液体、药物在短时间内进入体内,且最好选择上肢静脉。若静脉萎缩应切开插管置入腔静脉内,或者经锁骨下或头静脉穿刺置管,以便于快速大量补液的同时测量中心静脉压。穿刺成功后抽5 ml血液供化验检查或配血型用。输液的速度:输液速度在治疗失血性休克中具有重要意义。输液速度要快,轻度休克在1 h内输液500 ml,重度休克一般在15 min~30 min内输1 000 ml~1 500 ml平衡液。输液过程中,护士要注意检查、及时排除输液故障,确保输液顺利滴入。
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意识和表情反映脑组织灌流情况,是休克观察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当患者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意识不清,提示休克加重。(2)尿量也是休克观察的重要指标,它反映肾脏及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情况。护士应尽早为患者留置尿管,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变化。当每小时尿量>30 ml,提示休克好转或控制。定时观察,准确测量,详细记录色、量、性。(3)血压、脉搏和脉压差反映微循环变化。血压下降,脉搏增快,脉压差缩小提示休克病情加重或补液量不足。护士应及时观察血压变化,调整补液速度,如有条件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可与心功能不全相鉴别,防止补液量过多。(4)皮肤色泽,温湿度反映体表灌注情况。当患者皮肤温暖干燥,颜色红润,提示休克已纠正;如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或有消化道出血,提示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
2.5 安全护送,严格交接班
患者待血压稍稳定之后,迅速转送入手术科室。做好有关科室的交接班,不能因交接不清而拖延手术时间,如上止血带的患者,除了该肢体有明显标志及注明上止血带具体时间外,仍需与有关科室严格交接班,以免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引起肢体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