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行持续性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疗效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1-10-26 浏览次数:501次
作者:谭国珠,韦颜,陈小梅 作者单位:529500,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持续性腰大池脑脊液引流(CLCFD)在治疗急性脑外伤后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tSAH)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2例急性脑外伤后tSAH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并于伤后第2天行常规腰穿术,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并于伤后第2天行CLCFD,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CLCFD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创伤小,安全有效。
【关键词】 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护理
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在颅脑损伤中较为常见,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发病率为33%~40%,在轻度颅脑损伤中的发病率2%~3%;同时,tSAH病人中合并其他颅内损伤病灶的发生率为89%[1]。应用微创持续性腰大池脑脊液引流(continuous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CLCFD)治疗tSAH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3月—2006年5月收治97例急性颅脑外伤后tSAH病人,5例放弃治疗,有效研究对象92例,其中男66例,女26例;年龄6岁~71岁,平均39.5岁;伤后至入院时间0.5 h~8.0 h,平均3.5 h;交通伤44例,坠落伤22例,摔伤15例,打击伤11例。所有病人入院时均行头颅CT扫描,结果显示蛛网膜下隙形状不规则的条索状高密度影,多见于侧裂池、纵裂及脑表面蛛网膜下隙,根据KakairekaHijdra法[2]:蛛网膜下隙出血量,计分总分48分,6分以下为少量出血,6分~13分为中度出血,13分以上为重度广泛出血。本组14例为少量出血,57例为中度出血,21例为重度出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一次性硬脊膜麻醉穿刺包1个,其内有1.8 mm直径穿刺针1根,直径1 mm细塑料导管1根,其上有25 cm的刻度标记,总长约40 cm。另备无菌输液器1个,无菌引流袋1个组成为1套装置。
1.2.2 方法
1.2.2.1 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蛛网膜下隙出血量等差异均无显著性。常规治疗包括常规输液、止血、脱水降颅压、钙离子拮抗剂、防止感染、营养神经、营养支持疗法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并于伤后第2天行常规腰穿术,1 d或2 d 1次,缓慢释放脑脊液,一般每次放液量10 mL~70 mL,平均每天40 mL。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并于伤后第2天每日行CLCFD,病人取侧卧位,在局部麻醉下取腰3~腰5椎间隙穿刺,进入蛛网膜下隙后,进入深度3 cm~6 cm,见脑脊液流出拔针芯,先测颅内压(ICP),如果压力大于200 mmH2O(1 mmH2O=0.0098 kPa),则缓慢释放脑脊液至压力低于200 mmH2O,再缓慢置入直径1 mm细导管,放入腰椎管蛛网膜下隙间隙6 cm~12 cm(儿童6 cm,成人12 cm)[3],退针局部缝1针并用纱布覆盖,胶布粘贴牢固,导管远端接输液器和引流袋,经茂菲氏滴管观察引流速度和性状,调速器控制引流速度,每分钟2滴~5滴,每天引流量80 mL~400 mL(平均200 mL)。终止腰穿或引流条件:连续2次测ICP正常,引流液清亮,脑脊液中红细胞(RBC)<100×106/L、白蛋白(TP)<0.8 g/L。
1.2.2.2 疗效判定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良好:意识清楚,言语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中残:意识清楚,生活能自理;重残:意识清楚,需他人照顾;植物样生存:长期昏迷,呈去皮质或去脑强直状态;死亡。
1.2.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伤后开始引流时间:短的伤后3 d,长的伤后10 d。引流液转清时间:轻度脑挫伤及蛛网膜下隙出血者,引流1 d或2 d后脑脊液即开始转清;中重度脑外伤者,引流5 d或6 d后开始转清。脱水、利尿药用量减少,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平均少7 d。拔管时间:最短2 d拔管,最长20 d拔管。3例病人术后10 d术区肿胀加重,CT提示交通性脑积水并脑室穿通畸形,经引流后骨窗塌陷,但夹闭后又复隆起,行分流术后治愈。对照组行腰椎穿刺术,1 d或2 d 1次,平均每人2次~5次。随诊5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3 CLCFD术后护理
3.1 引流袋放置
体位可取随意体位,因引流管细,仅1 mm直径,每分钟流量较少,故宜悬吊在床下20 cm的高度,既稳定又不会超引流量而导致严重颅内低压。
3.2 控制流速
正常生理情况下,成人脑脊液生成速度为20 mL/h,每天可生成500 mL左右的脑脊液[4]。本组病人每天引流量80 mL~400 mL(平均200 mL),每分钟2滴~5滴为宜。引流速度过快或过量容易诱发脑疝,或使脑体积过快缩小,引起桥静脉撕裂而导致硬膜下血肿[5]。本组有3例因脑脊液引流过多出现低颅压性头痛,即予平卧,停止引流后病人症状逐渐消失,未发生气颅及脑疝。
3.3 流通状态
尽可能地争取保持匀速外流,防止骤然大幅度变化,脑或血管特别是静脉在拉锯式过程中破裂出血或机械性脑损伤,加重脑水肿。注意观察管道有无引流物,如蛋白絮状物、小血凝块或挫碎脑组织,检查是否堵塞、管道压闭、扭曲、折叠等,翻身时注意不要牵扯或疏忽大意将管拔出。本组有2例病人术后第2天头痛难忍,引流滴速不通,经观察发现管内有破碎脑组织及小血凝块堵塞,经处理无改善,报告医生更换引流管,病人症状明显减轻。
3.4 引流物内容的动态变化
观察脑脊液的色泽、清亮度,血性转清时间,疑有感染即行脑脊液生化及细胞学检查,1 d或2 d更换引流袋1次。
3.5 密切观察病情
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肢体的变化,30 min~60 min监测1次,注意有无发热、头痛、呕吐、躁动,警惕颅内感染症状,注意高颅压与低颅压区别,如为坐起、站立或行走时头痛剧烈,平卧后症状明显减轻,为低颅压表现,应夹闭观察,拔管。本组有3例坐起头痛、平卧停止引流后,病人症状逐渐消失。
3.6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低氧血症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高达48.0%~72.3%[6],一般供氧浓度在30%~50%,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7%以上,以免脑缺氧加重脑水肿,加重昏迷。
3.7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防止压疮,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反复行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操作时间长、反复、释液量不稳定,病人痛苦,反复操作易增加颅内感染的几率,且反复操作易致局部红肿及蛛网膜下隙粘连等。观察组采用CLCFD,是遵循脑脊液循环再生的生理、在接近生理压力下运作,持续置管引流量大且稳定,远大于每次腰穿的释液量,将蛛网膜下隙的血性脑脊液引流出来,减少无菌性炎症的血性刺激物,引流置换脑脊液量大,甚至达到每天产生的生理量脑脊液,从而加快了蛛网膜下隙积血的清除速度,较大量地引出非正常脑脊液的同时,促进了正常脑脊液的分泌和循环,起到不断冲洗和稀释的作用,减少了远期脑积水的发生;减少血性脑脊液,可以减少和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降低颅内压、改善大脑脑干功能,减少脑损伤、脑疝形成及脑梗死的发生。
创伤后脑水肿是脑挫伤后的必然病理改变。传统主要应用甘露醇和呋塞米进行治疗。但甘露醇对血脑屏障破坏的脑水肿区无脱水作用,大剂量反复使用甘露醇,不仅可因甘露醇分子溢出血管外,使脑水肿恶化,出现明显颅压反跳现象,且有使血浆渗透压高出正常范围,引起酸中毒及肾脏损害的危险。大量呋塞米可使电解质紊乱,血糖升高[4],同时增加了护士工作量。脑外伤后,伤侧的脑组织水肿并向对侧移位,行腰椎穿刺放液时,一般每次为10 mL~20 mL,原则上放液后的末压应不低于放液前初压的一半,否则会加重大脑移位,引起脑疝造成严重后果[4]。CLCFD的排放速度很慢,不会出现突然压力差改变导致人脑移位。随着持续缓慢的脑脊液引流,一定量的脑脊液被排出颅外,压力/容量曲线左移接近水平,脑顺应性变大,达到降低颅内压、增加脑血流灌注,减少脱水药的用量,预防水、电解质的紊乱和肾功能的损害。
总之,CLCFD在脑外伤后tSAH病人治疗护理中,克服了传统脑脊液外漏做腰穿的禁忌,减少了甘露醇、呋塞米的用量,较好地预防了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也减少了医生、护士反复腰穿、脱水、利尿治疗中的工作量,颅内压下降满意,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创伤小,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王玉胜.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重度脑挫裂伤预后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0):22.
[2]Hijdra A,Bronwers PL,Vermeulen M,et al.Grading the amount of blood on computed tomogram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Stroke,1990,21(8):11561161.
[3]李国平,黄思庆,惠旭辉,等.289例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应用的临床总结[J].华西医学,2000,15(1):53.
[4]丘绪襄,廖文满.颅脑损伤[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
[5]陈茂君,王春芝,王睿.神经外科患者行持续腰穿外引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5(9):537538.
[6]沈洲明,王汉东.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5(1):8182.
[7]夔花.颅脑损伤患者气道排痰的护理管理现状[J].当代护士,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