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外科学其他》

创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发表时间:2011-07-01  浏览次数:396次

   作者:白祥军,恩巴,汤曼力,李思齐,高伟,陈安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湖北 武汉 430030)

  【关键词】 创伤;流行病学;临床病例

  摘要: 目的 对我院近年来2430例创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分析其变化规律。方法 抽取我院创伤外科1994、1998、2003年间2430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疾病谱(性别、年龄、职业、致伤因素、治疗结局等)的变化。结果 伤员治愈率有所上升,死亡率有所下降(P<0.0001)。伤员人口学特征和致伤因素所占比例有所变化,无业人员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农民和建筑工人有下降趋势(P<0.0001);暴力因素致伤的伤员构成比呈上升趋势(P<0.01);而其他因素变化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创伤救治中应重视创伤高危人群,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救治措施。

  Epidemiology of trauma patients

  BAI Xiangjun,EN Ba,TANG Manli,et al.

  (Department of Traumatic Surgery,Tongji Hospital,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pidemiology of 2430 traumatic cases,and analyze its relative change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430 trauma patients were collected,the elements such as sex,age,the causes of injury were analyzed respectivly.Results The cure rate increased,and the mortality rate decreased(P<0.0001).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the patients′vocation and causative factors of injury changed during the 10 years: 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jobless(P<0.0001) and patients injured by violence factor increased(P<0.01),and those of farmers and constructive workers descended(P<0.0001),other factors had no change.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opulation of high risk of trauma,and the preventa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Key words:trauma;epidemiology;clinical cases

  为了解近年来我院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的变化,笔者随机抽取了1994、1998、2003年3年间我院创伤外科收治的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 资料来源

  为我院创伤外科1994、1998、2003年3年住院患者2430例,年龄14~75岁。统计患者基本情况、职业、致伤因素、年龄、疾病结局等,并通过Fox Pro程序编写的临床资料统计软件进行分类汇总。

  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疾病结局、职业及致伤因素的变化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对年龄段的变化情况采用方差分析,疾病结局以出院时情况进行评定,分为治愈、好转、死亡3个标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为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结果

  1 基本情况统计

  本组男性1882例,女性548例;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39.5岁。此3年创伤病人呈明显增多趋势,但性别、年龄变化无显著性。其年龄构成情况见表1。

  2 疾病结局变化分析

  各年疾病结局构成比见表2。行χ2检验,其疾病结局构成有变化,χ2值为76.5872,P<0.0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经χ2分割发现痊愈项χ2值为32.8457,P<0.0001;死亡项χ2值为36.5826,P<0.0001,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由此,可认定此3年的创伤病人治愈率逐渐升高。

  3 职业构成变化分析

  将患者划分为9种职业,其构成比见表3。经χ2检验,其职业构成有变化,χ2值为75.3145,P<0.0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再经χ2分割,发现各年无业人员项χ2值为39.2431,P<0.0001;农民和建筑工人项χ2值为30.2927,P<0.0001,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由此认为伤员构成中无业人员构成比呈上升趋势,而农民和建筑工人呈下降趋势。

  4 致伤因素变化分析

  本组致伤因素分为10种,各年构成比见表4。经χ2检验,致伤因素构成有变化,χ2值为71.4835,P<0.0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进一步χ2分割,发现各年暴力因素项χ2值为15.5434,P=0.0004,差异有显著意义,由此可认为暴力因素所致伤员构成呈上升趋势,而坠落伤及交通事故伤的构成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

  5 年龄段比率变化分析

  将患者划分为4个年龄段(<20岁、20~40岁、40~60岁及>60岁),各年份构成比见表5。对其构成进行方差分析,统计量F值为1.86,P=0.1556,>0.05,由此认为各年龄段的伤员构成比无变化。

  表1 各年份性别构成比(略)

  表2 各年份疾病结局构成比(略)

  表3 各年份职业构成比(略)

  表4 各年份致伤原因构成比(略)

  表5 各年份各年龄段构成比(略)

  讨论

  在我国,意外伤害死亡率分别是城、乡人群各种死因的第4、5位[1],在青壮年人群中甚至已成为“第一杀手”[2],对人民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胡胜荣[3]曾对我院20年来1万多名死亡病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意外创伤死因仅次于癌症,位居第2位。而创伤作为“发达社会疾病”,我国近年的流行病学特点变化受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及治安状况等多方面影响[4]。通过对我院1994、1998、2003年3年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更多可导致创伤的危险因素,使创伤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现代社会治安不稳定及人们生活中不良生活方式的存在,暴力事件屡见不鲜,也使此类伤员数呈增加趋势。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武汉市在夏季全社会“扫黄打非”治安工作开展后,暴力犯罪所致的损伤明显减少。而随着枪支弹药的管制加强,因枪弹、爆炸所导致的损伤也明显减少,但非火器伤暴力犯罪增加。从伤员职业构成看,无业人员构成比率有上升趋势,此类人群经济基础差,无固定工作,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是极易发生创伤的高危人群,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无业人员大量涌入城市,使这类人员创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农民和建筑工人构成比率明显下降,这与农民素质提高、劳动保护意识增强、建筑行业规范管理及重视安全生产不无关系。我院1991年成立创伤外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展创伤病人专业化综合救治的医疗单位之一,具有丰富的创伤救治经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创伤病人增多,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较大,其病死率也明显高于住院病人中的平均病死率[5],自我院开展了“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手术室-创伤病房或ICU”一体化救治以来,救治效果明显改善,我院10年间治愈率达95.10%,死亡率仅1.81%,且统计显示,10年来治愈率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率有所下降(P<0.0001)。总结本组病人的救治经验,我们认为“创伤病人一体化救治模式”在严重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复合伤的救治中可避免多科会诊、争取“黄金”救治时间、避免误诊和漏诊以及多科相互推诿等问题。笔者曾与国内、国际同行交流认为,在创伤的早期救治中,创伤外科医生在救治中应起主导作用,他们在创伤救治中具有综合的急救能力,能够早期作出决定性的治疗。目前国内有创伤专业救治的机构并不多,由有丰富创伤救治经验的医生来组织救治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创伤的危害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开展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对政府政策制定和医疗干预都有益处。国内外学者已把伤害的防治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其主要内容是“四E干预”(即教育、经济、强制和工程)[6]。应重视对易发生创伤的高危人群进行创伤预防与急救教育,提高此类人群防护意识;亦应加强社会治安力度,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减少暴力犯罪因素;规范各行业工作的安全生产,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努力降低创伤的发生率;地区卫生部门要重视地区性创伤急救中心的建设,使创伤急救医疗服务专业化[7],如深圳市急救中心在结合我国城市四种急救模式基础上,建立了“行政+依托”型新模式[8],亦值得探讨。此外,创伤急救人才的培养也是应着重强调的[9],对从事创伤急救的医务工作者应经常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对伤员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救治,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有效降低创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曹卫华,吴涛,安涛,等.1990~1997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27-329.

  [2]都定元,高劲谋,林曦,等.严重交通伤与坠落伤救治结局比较和创伤急救模式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46-48.

  [3]胡胜荣.10491例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6,25(6):276.

  [4]杨建,石应康,冯锡强,等.胸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特征与分型救治10738例创伤住院患者回顾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5):283-286.

  [5]胡胜荣,陈安民.同济医院住院病人中创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1997,10(3):16-18.

  [6]殷大奎.伤害――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J].疾病控制杂志,2000,4(1):1-3.

  [7]白祥军,裘法祖.建立创伤外科专科,提高多发伤救治水平[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2): 709.

  [8]邓勇,柴中民,韩庆,等.创伤急救模式对救治水平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682-684.

  [9]何杭,干建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合作模式探讨[J].急诊医学,1998,7(3):204-20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