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外伤后复查CT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0-12-13 浏览次数:353次
作者:欧阳海鹰 于传久 李公伦 李旭东 孙杰 彭春妙 作者单位: 650200 云南昆明,解放军第478医院外二科
【关键词】 CT
头部外伤后就诊时,首先进行CT扫描,对出现CT检查阳性者,当时就引起医师的高度重视及患者和家属的严重关切。本文报道的是我院自1993年6月引进CT以来,183例首次CT检查阴性,伤情当时看似不太严重,后因病情加重复查CT检查的各种阳性改变,对指导临床治疗起到重要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83例中,男141例,女42例,年龄4~75岁,平均34.6岁。交通事故伤109例,坠落伤37例,打击伤21例,摔伤16例。128例有短暂的昏迷史,时间5~30min,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表现;55例仅有头痛、头昏,无昏迷史。发现头皮血肿或头皮挫裂伤137例,余无异常。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伤后首次CT检查在1~24h。
1.2 CT检查时间及阳性表现 根据是否有昏迷史及临床症状加重情况而定,4~24h 89例,1~7天94例。其中多次复检有135例。迟发性颅内血肿103例,脑挫裂伤45例,硬膜下积液38例。
1.3 治疗与结果 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31例,同时去骨瓣减压术16例,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5例。本组治愈161例,偏瘫11例,外伤性癫痫3例。
2 讨论
2.1 CT的运用及其局限性 由于CT的引进或部分CT的国产化,我国大部分县或区级以上的医院都引进了CT设备。头部外伤后到医院就诊时,首先进行头颅CT检查。若头颅CT检查结果为阳性,接诊医师及住院的主治医师都会高度重视,患者及家属也很关切。但对首次头颅CT检查为阴性者,有昏迷史,有明显的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者,必须留院密切观察。回顾硬膜下积液的CT片发现,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患者,伤后首次CT检查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额颞顶或枕部,颅骨与脑组织间不够紧密,似有低密度的隔离征,当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加重时,复检头颅CT,明显显现出硬膜下积液。CT对颅骨骨折的确诊率并不很高,有近30%患者在术中才发现横型、纵型或粉碎性骨折。
2.2 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据文献报道[1]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占头部外伤患者的2.6%~9.7%,占颅内血肿患者的7%~10.5%。根据其血肿类型及发展速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其发生机制考虑为患者头部外伤后,情绪激动,反应性引起血管收缩,脑肿胀,脑水肿致颅内高压对血管破裂口有压迫作用。输液及不适当的早期使用脱水剂,使受损伤的血管破裂口失去了压迫重新导致出血。当出现头痛、头昏症状加重,频繁呕吐,病情突然恶化,昏迷,瞳孔散大时,及时复检头颅CT。在迟发性颅内血肿中,部分硬膜外血肿最为凶险,对血肿量大于30ml,中线明显偏移,脑室受压,经手术清除;对粉碎性颅骨骨折或已出现了脑疝、昏迷者,同时去骨瓣减压;对于血肿量较大,血肿厚度超过2cm者,在颞部要考虑到脑膜中动脉主干或多处分支出血,术中迅速止血。若血肿靠近中线者,要考虑有矢状窦出血,术前要备足同型血。若血肿小于或等于30ml,由于多种原因,患者不愿手术者,在密切观察下保守治疗。经保守治疗血肿在45~60天左右完全吸收,在伤后1~3天头痛症状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在4~10天出现反弹,症状加重,考虑为脑水肿所致。儿童及青少年血肿大于或等于25ml者最好手术清除,以减少压迫脑组织,影响大脑发育,硬膜下血肿迟发性改变较为少见,因此型血肿伤情较重
,在首次CT时就能发现。脑内血肿,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多采取保守治疗,血肿吸收后,留下脑软化灶,但多数无功能障碍,若手术清除,将会损伤大脑皮层,带来一些并发症。
2.3 硬膜下积液的治疗 硬膜下积液同样有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笔者发现硬膜下积液多发生在40岁以上患者,入院后症状有减轻,5~7天后症状逐渐加重,CT显示在单侧或双侧额颞顶或枕部,与慢性硬膜下血肿不同的是积液看似较多,但对脑室压迫不明显,中线无偏移,参照昆明地区的手术病例,效果不太理想,笔者都采用保守治疗,其吸收过程较长,达3~6个月。本组有5例经4~12个月后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经钻孔引流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 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