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传导速度、F波及H反射在诊断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2-02-08 浏览次数:555次
作者:刘榆,杨正辉 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F波、H反射在诊断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作用。方法对23例初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F波、H反射的检测。结果 在受检神经中,运动神经异常占86.95%,感觉神经异常占55.98%,F波异常占71.74%,H反射异常占60.87%。 结论 NCV、F波和H反射在诊断吉兰-巴雷综合征及了解神经远端、近端受损程度,从而客观评估相应病情及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神经传导速度测定,F波,H反射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常累及脑神经, 常以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为前驱症状[1]。是临床上急性弛缓性瘫痪的常见原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23例GBS患者的NCV、F波、H反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3~78岁,发病1周~5年。主要症状:四肢无力麻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个别严重者全身瘫痪、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感冒和腹泻病史。绝大多数患者有脑脊液的蛋白细胞分离改变。
1.2 方法
采用丹迪Keypoint肌电诱发点位仪检测。每位患者进行四肢的运动(MCV)及感觉(SCV)神经的传导速度测定,双上肢进行正中神经的F波检测,并记录最短潜伏期、出现率;双下肢进行胫神经的H反射检测,并记录潜伏期。将测试结果与文献正常值相比较[1]。
2 结 果
2.1 NCV测定
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共368条,测运动神经(MCV)184条中:潜伏期、波幅以及传导速度异常者160条(86.95%);测感觉神经(SCV)184条中:潜伏期、波幅以及传导速度异常者103条(55.98%)(见表1)。
2.2 F波、H反射检测
检测正中神经F波共46条,潜伏期延长、出现率降低或F波消失33条(71.74%);检测胫后神经H反射共46条,潜伏期延长或H反射消失28条(60.87%)(见表2)。表1 23例GBS患者的 MCV及SCV检查结果表2 23例GBS患者的F波、H反射检查结果
3 结 论
GBS(又称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主要病例特征为周围神经的淋巴和巨噬细胞浸润以及髓鞘破坏,为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电生理检查对GBS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异常表现主要包括多灶传导阻滞;NCV明显减慢,伴有远端潜伏期和F波潜伏期延长;以及不同程度的失神经改变[2]。
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仅限于周围神经远端,有一定的局限性,而F波和H反射可以弥补周围神经近端(神经根功能)的不足。H反射在恒定的适宜刺激下,H反射波幅和潜伏期维持恒定;而F波在恒定的超强电刺激下波形和潜伏期都有所改变,并非每次刺激都会出现[3]。F波的异常主要表现为F波最短潜伏期延长或消失及F波出现率的下降。F波潜伏期延长和F波消失是诊断GBS高度特异且敏感度较高的指标[4]。同时,根据H反射潜伏期,可提供整个输入和输出通路的神经传导信息[5]。
一般来说,病变前两周,NCV多为正常,在疾病早期F波异常有时可能是唯一的电生理异常指标。而治疗过程中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波幅逐渐增高,是最能反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指标,但有些病人临床恢复数年后NCV仍可很慢[2]。
本组患者MCV异常率为86.95%,SCV异常率为55.98%,F波异常率为71.74%,H反射异常率为60.87%,此与临床症状相一致,因此,NCV、F波和H反射同时检查有着不可忽视的互补作用。
本组有8例患者复查,结果表明,NCV、F波和H反射的异常程度与发病的缓急程度相关,起病急,病情重,相应的NCV、F波和H反射异常程度高。在治疗过程中,NCV、F波和H反射的逐步恢复正常,说明预后效果好。因此,电生理检查可做GBS随访、判断病情预后。
由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常规进行NCV、F波和H反射检查,有利于此病的确诊,并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汤晓芙.临床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6-92,103,196-199.
[2] 卢祖能,曾庆杏,李承晏,等.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37-843.
[3] Jay A Liveson, Dong M Ma.Laboratory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M].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37-262.
[4] Joseph SA, TY.Guillain barre syndrome[J].Adolesc Med.2002,13(3):487.
[5] 汤晓芙.神经病学.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7-10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