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因素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03 浏览次数:335次
作者:赵青江1 赵佩林2 王洪生2 作者单位:1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131;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因素
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多伴有较重的脑挫裂伤和皮质小动脉出血,伤后病情变化急剧,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然而,能较准确地预测严重脑外伤病预后的有关指标却不一定适合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预后的预测[1]。我们自19891~19989月共收治经头CT证实的急性硬膜下血肿159例,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就影响其预后的有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21例,女38例。年龄2~83岁,平均36.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4例,坠落伤41例,打击伤26例,砸伤7例,挤压伤3例,其它伤8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h~3d,平均122h。
12 硬膜下血肿部位 额叶17例,颞叶39例,顶叶11例,枕叶7例,后颅窝3例,血肿波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脑叶者82例。合并颅骨骨折37例,颅底骨折21例,脑挫裂伤98例,硬膜外血肿9例,脑内血肿7例,合并身体其它部位损伤27例。
13 预后相关因素 (1)年龄:年龄大者死亡率高,60岁以上死亡率高达68%。(2)血肿部位:血肿局限于一个脑叶者恢复良好,死亡率128%,血肿波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脑叶者半数以上恢复不良,死亡率327%。(3)GCS评分:入院GCS3分组183%恢复不良,817%死亡;GCS4~5分组135%恢复不良,52%死亡;GCS13~15分组978%恢复良好,仅22%恢复不良,无死亡。(4)头CT显示中线结构移位程度:中线结构轻度移位或无移位者恢复良好,死亡率28%,中线结构中度移位者113%恢复不良,396%死亡;中线结构重度移位者214%恢复不良,726%死亡。(5)瞳孔变化及对光反应:入院时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者856%恢复良好,119%恢复不良,25%死亡;入院时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者536%恢复良好,218%恢复不良,246%死亡;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存在者687%恢复良好,112%恢复不良,201%死亡。
2 结果
以伤后3个月患者的情况按Jennett的Bond1975年提出的评定分级方法[2]评价病人的预后。本组159命名Ⅴ级64例,Ⅳ~Ⅱ级36例,Ⅰ级59例,总死亡率371%。手术治疗103例,死亡46例,手术死亡率447%。针对病人年龄、性别、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硬膜下血肿部位、头CT中线结构移位程度、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病理反射、治疗方法9个临床指标和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表明,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入院时GCS评分、头CT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及瞳孔大小对光反应是评估预后的重要因素。
3 讨论
早在80年代初,Narayan[1]等人报道了严重脑外伤预后预测的研究结果,并指出能准确地预测严重脑外伤病人预后的有关指标,不一定适用于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预后的预测,因为后者有其特殊性。一般认为,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预后和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年龄、颅脑合并伤及手术时机有关[3~5]。我们结合GCS评分和病人神经系统体征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GCS评分越低,死亡率越高,恢复良好者越少。Young[6]等人研究了脑外伤早期GCS评分高于7分或低于5分时,该评分能准确判断病人的预后,但当早期GCS评分为5、6、7分时,判断预后的准确性明显下降,此时应当结合其他的临床指标,方可较准确地预测预后。颅脑合并伤是影响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的又一重要因素。文献报道[4]当伴有脑挫裂伤时,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增加。我们的体会是脑挫裂伤超重和/或血肿量越大,头CT显示中线结构移位越明显,术中、术后脑肿胀越严重,病人的预后越差。这可能与脑受压时间较长及颅内压急剧增高压迫静脉系统使其回流受限、有效循环减少。脑血流量降低引起脑缺血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急性硬膜血肿良好恢复率下降,与文献结果一致。这一结果的产生和高龄患者伤前常存在重要器官和系统功能的降低,而外伤更容易诱发其他病理过程的发生有关[4,5]。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生命体征、脑干功能、血肿部位、头CT中线结构移位程度、病人年龄等指标对病人预后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当把所有指标进行综合研究时发现,其每一指标对于预后的预测作用与单独应用这一指标明显不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是一种用于多因素分析的曲线模型,在预测与预后有关的诸多因素时,不是依赖于某一因素判断预后,而是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来判断预后[37]。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入院时GCS评分、头CT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和瞳孔大小对光反应是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而病人的年龄、血肿部位等指标虽然对预后有预测作用,但从临床角度全面分析时,并不是最准确可靠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Nanayan RK,Greenbreg RP,Miller JD,et al.Improved confidence of outcome prediction in 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surg,1981,54:751
2 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43
3 Phuenpathom N,Choomuang M,Ratanalerts.Outcome and outcome prediction in acute subdural hematoma[J].Surg Neurol,1993,40:22
4 Kotwica Z,Jakubowski JK.Acute head injury in the elderly,an analysis of 136 consecutive patients[J].Acta Neurochir,1992,118:98
5 梁维邦,孙剑涛,李强,等.老年闭合性颅脑损伤[M].中华创伤杂志,1996,12:329
6 Yiung B,Rapp RP,Norton JA,et al.Early Predition of outcome in head injuried patients[J].J Neurosurg,1981,54:300
7 倪宗瓒.医学统计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2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