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整形外科学》

单侧唇裂修复改良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4-05-27  浏览次数:883次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平均每生 600~1000个婴儿中就有1个患唇腭裂[1]。唇腭裂不仅严重影响面部美观,还因口、鼻腔相通,直接影响发育,经常招致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中耳炎[2]。小孩因吮奶困难导致明显营养不良,在儿童和家长的心理上造成严重的创伤。修复唇腭裂方式较多,然而各种手术的效果大相径庭[3]。这是由于,目前段临床上普遍使用的Millard唇裂修复术,其设计方案具有不确定性,须手术操作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灵活的应用[4]。为了对单侧唇裂修复加以完善和改良,笔者选取了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单侧唇裂修复手术的25例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有25例患儿在我院接受单侧唇裂修复手术,其中19例为男性,6例为女性;上述患者年龄均为3~9个月以上,平均年龄为(4.2±1.9)个月;体重为5900~8300g。所有患儿均为单侧唇裂,7例为不全性唇裂,其中1例患儿伴有腭裂,3例患儿伴牙槽突裂;另18例为完全性唇裂,且均伴有牙槽突裂,其中有15例另伴腭裂;完全性唇裂裂隙鼻底处宽度为1.1~2.5cm,平均为(1.4±0.3)cm。

1.2 手术方式

1.2.1 术前准备 经口插管全麻下定点;详见如图1。在红唇唇缘定四个点,即健侧唇峰定点“1”,人中切迹定点“2”,健侧裂隙唇缘定点“3”,使“2”-“1”等于 “2”-“3”在患侧裂隙唇缘红唇最厚处即相当于唇峰处定点“4”。在鼻底处定七个点:在鼻小柱健侧根部定点“5”,健侧鼻底裂隙健侧部平鼻小柱基部平面的红唇与皮肤交界处定点“6”,于鼻底裂隙患侧平鼻翼基部平的红唇皮肤交界处点“7”,在患侧鼻翼根部相当于鼻底水平线稍外定点 “8”,(此点在缝合时视鼻形松紧程度可向外作调整),在鼻小柱底部的宽度为患侧1/3与健侧2/3处定点“9”,在健侧鼻翼基部内侧定点“10”,患侧鼻翼基部内侧定点 “11”。详见图2。

1.2.2  手术方式 测量“ 1 ” - “ 1 0 ” 约等于“ 4 ” - “11”,若“4”-“11”稍短时,可作“4”点向下调整,调整度不能超过0.5mm。连接“3”-“9”-“5”呈弧形, “3”-“6”,贴近红唇皮肤交界,“4”-“7”呈弧形, “7”-“8”直线。全层切开“4”-“7”,脱套式解剖患侧唇口轮匝肌,剪短其上端在鼻翼基部的异常附着,切开 “7”-“8”皮肤,形成唇瓣“C”。切开“3”-“6”保留其底部粘膜层。切开“3”-“9”-“5”的皮肤及肌层,钝性分离底部粘膜,使健侧唇部形成“A”“B”两唇瓣,注意其中“B”瓣由皮肤+肌层构成。在“A”瓣脱套术,解剖口轮匝肌。详见图3。进行缝合缝合:首先缝合鼻底粘膜,封闭鼻底。随后,按肌功能修整法缝合口轮匝肌。第三,缝合皮肤,具体步骤为:①先缝合“5”-“7”点;②缝合“3”点与“4” 点;③旋转“B”瓣,牵拉,使鼻小柱居中后,缝合“B”瓣 “3”-“9”-“5”的皮肤与“7”-“8”相连的皮肤层,此时须测量健侧鼻底宽度,以此宽度决定“3”-“9”-“5” 及“7”-“8”缝合的距离。在此点将“11”点牵拉至此交点缝合。这样,两侧鼻孔鼻底距离相等。④在“11”点向鼻内侧皮肤黏膜交界切开,使“B”瓣剩余的顶部三角瓣插入其中,然后缝合鼻底各切口。⑤缝合皮肤切口。⑥红唇采用交叉插入法再造唇珠,注意湿唇、干唇对位,最后缝合口底粘膜。缝合后效果详见图4。

2 结果所有患儿的唇裂修复手术时间为0 . 5 - 1 h , 平均为(0.75±0.25)h,出血量为6~14ml。手术后12个月,由与上述手术无关的颌面外科整形医生对患儿进行评价。大部分患儿双侧唇高视觉没有差异,皮肤瘢痕与健侧天然标志线对称,与人中嵴类似,人中凹清晰;唇红缘和干湿唇交界线自然,未见湿唇黏膜外翻,唇珠自然,未见异常;鼻小柱未见偏斜,患侧鼻堤明显,鼻翼与颊面的夹角对称;五官对称,未见异常;专家及患儿家属对手术效果均表示满意。

3 讨论 Millard(旋转-推进修复术)是目前被公认为最理想的单侧唇裂修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将向上扭转的上唇组织松懈下来,使三角形缺损由上唇下方移到原来的缺损部位,然后再用一个三角形组织瓣补充上唇上部的组织缺损[5-8]。患者术后静态时唇部自然美丽,但是在抿嘴笑时,有很多患者唇部运动不协调,有向上牵拉的形象。该手术具有如下有点:(1)鼻小柱居中不偏移;(2) B瓣变小,但由于有肌肉血液供给,不易出现坏死,患侧鼻底较厚实;(3)皮肤切口缝合线与肌层缝合及口底粘膜缝合线均不在同一切面上,无疤痕收缩,凹陷之虑;(4)进行了肌功能修整术,患者上唇运动功能与正常人一致;(5)定点相对稳定,容易掌握。在手术操作中,应对以下几点加以关注:(1)缝合肌层时,先将“3”点唇峰旋转下降至正常位置,在“3”点位置肌层作一水平切开至唇中线,这样呈直线缝合肌层后,消除了肌肉对“3”点唇峰上提作用。(2)“B”瓣三角尖位置,在“4”-“11”稍短于“1”-“10”时,可接常规 Millard(旋转-推进修复术)手术一样[9-10],放在鼻翼根部外侧,增加“4”-“11”距离。由此可见,本研究所述的单侧唇裂修复改良手术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大海,田阳斌,张蕊.连续Z成形术治疗索条状或蹼状瘢痕挛缩畸形[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0(02):221-222.

[2] 张斌,王超,刘强,等.改良Onizuka法修复单侧唇裂[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1,4(2):320-321.

[3] 王玉新,郭家妍.完全性单侧唇裂鼻唇畸形的同期修复[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1,27(3):69-70.

[4] 王海,刘庆丰,陈石海,等.无鼻翼切口的Mulliken法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唇鼻畸形[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2): 622-623.

[5] 王占,孔金聪,杨晓丹. MillardⅡ术式加唇缘瓣法修复单侧唇裂[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3):365-366.

[6] 卫裴,梁杰.红唇双叶瓣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红唇畸形[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3):801-802.

[7] 谢锋,张正文,李昊,等.唇粘连术与Millard-II式联合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疗效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 (2):88-89.

[8] 韦进,王伯钧,蒋才丽,等.改良下三角瓣法及L瓣法联合应用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畸形口腔[J].医学研究,2011,27 (1):222-223.

[9] 董希银,魏明勇,唐友盛.单侧唇裂的个体化修复设计应用 [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0):321-322.

[10] 张睿,郑谦,石冰,等.唇裂术后鼻部对称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1,29(1):788-78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