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美容外科技术修复颜面部软组织损伤
发表时间:2011-08-18 浏览次数:706次
徐春雷 欧仁松136502吉林省第二荣复军人医院整形外科(梨树)
【摘 要】 目的:探讨颜面部软组织损伤应用整形美容外科的修复技巧。方法:对18例颜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行整形美容修复术。采用精细清创法处理伤口,用整形技术修复深部组织断裂与错位损伤,用美容外科和显微外科缝合技术修复皮肤伤口。观察中远期美容效果。结果:经精细清创和修复的颜面部软组织损伤可以获得良好的愈合效果,伤口瘢痕形成达到最小化,美学效果优良。结论:整形美容外科的精细清创法和精细修复法是皮肤软组织损伤的理想治疗技术。
【关键词】 皮肤软组织损伤 美容技术修复 瘢痕
传统修复颜面部软组织损伤方法是用粗针粗线,简单消毒,直接拉拢皮肤缝合,拆线后不用抗瘢痕药物,其结果是伤口瘢痕增生、挛缩、瘙痒、疼痛、表面凹凸不平,颜色灰暗,患者不满意。为避免上述不良后果的出现,改善皮肤外观,我院美容整形外科对8例颜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行美容修复,效果满意。
资料与方法
所选8病例均为我科急、门诊和住院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8~48岁,平均28岁;均在伤后24小时内就诊;头面部切割伤6例,挫裂伤2例。受伤部位:面颊部5例,鼻根部1例,唇部1例,眼睑1例。
修复方法:(1)伤口基本处理:术前止痛、止血,相关检查,肥皂水清洗创口,大量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创面。(2)美容清创及创口修复:术中消毒、铺巾,局部肿胀麻醉(0.5%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1:10万),然后再清洗、消毒、铺巾。仔细检查伤口,观察各层次的损伤情况。①精细清创:去除明显失活组织,适当修剪创缘。严格止血,精细组织修复;缝合时要求止血彻底,不留死腔,组织缝合按层次对合,使皮缘缝合无张力。肌肉直接拉拢对位缝合(6-0可吸收线);皮下组织层用4-0、5-0可吸收线,对位行皮下缝合;②皮肤:最后用7-0美容线行皮肤对位全层缝合;皮肤缺损的伤口,应用皮瓣修复,如张力较大,创缘适当潜行剥离;③包扎处理:伤口外敷油纱,皮肤擦挫伤处也外敷油纱,无菌敷料覆盖,绷带包扎,松紧适度。(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4~5天,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根据生化结果,调节电解质平衡,保持血糖正常。(4)拆线后处理:5~8天拆线后,在伤口缝合处及周围,用温生理盐水清洗后,用纱布擦干,抗瘢痕药物,2次/日,涂于该处,用手指轻擦、按摩,直至被皮肤吸收,此法用1个月。
结 果
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肿及皮瓣坏死情况发生,伤口瘢痕细微,柔软,表面平整无明显痕迹,创缘皮肤细腻、红润、白嫩亮丽,无外伤性纹身,五官无错位变形,患者满意。
例1:患者,男,48岁。车祸至上唇部挫裂伤半小时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上唇鼻唇沟右侧可见从唇红缘斜向右鼻龛、鼻小柱中段、左鼻龛至鼻唇沟右侧倒U形伤口,伤口创缘不整,皮瓣由右侧向左侧掀起,深至唇黏膜,在上唇唇系带处与口腔相通。消毒、铺巾、局部肿胀麻醉、去除明显失活组织,用细针细线(6-0可吸收线对位行皮下缝合,7-0美容线行皮肤全层缝合)减张分层对位缝合,唇黏膜7-0美容线全层缝合。油纱及无菌敷料包扎。抗感染治疗6天,2天后清洁换药1次,7天后拆线,效果佳。见图1、2。
讨 论
目前颜面部外伤大部分仍然按照一般的外科处理原则进行修复,偏重于伤口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愈合后瘢痕明显或继发畸形,外观不满意,尚需进行2期手术修复。
软组织损伤是指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自己疾病病理等原因造成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称为软组织损伤。临床表现: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颜面部软组织损伤要遵循整形美容外科的修复原则和技巧:①精细清创,准确判断失活组织,彻底去除异物、失活组织,变污染开放的伤口为清洁闭合伤口。②从美学角度评估伤口,包括伤口的部位、皮肤软组织上的缺失大小、范围,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等。要求伤口关闭后,面部器官和各种解剖标志线无移位变形。③手术中要求损伤组织的修复按解剖层次分层缝合,准确对位,达到有效减张、消灭死腔,各解剖层次对合严密。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的容貌和形象越来越重视。面部损伤后,患者已不在满足于伤口的治愈和功能的恢复,对自身容貌的恢复要求越来越强烈。但是以往临床的一般外科修复方法和手段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用整形美容技术修复颜面部软组织创伤可减轻炎征反应,抑制瘢痕的过度增生,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靳小雷,滕利,季滢,等.皮肤软组织创伤的早期整形外科处理.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04:217.
2 黄磊,刘文波.面部浅表软组织外伤的急诊整形外科处理.临床急诊杂志,2003,4(03):24.
3 汪良能.整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6.
4 王晋煌,陈荣剑,陈荣剑.颜面部外伤的一期美学修复.中国美容医学,1999,8(0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