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黄烧伤搽剂用于Ⅱ度烧伤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846次
作者:赵超莉,宛仕勇,曹崇英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 湖北 武汉 430060 【摘要】 目的 观察虎黄烧伤搽剂治疗浅、深Ⅱ度烧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167例中小面积(2%~20%)浅、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用0.05%氯己定清创,观察组92例局部喷虎黄搽剂,4~6次/d,至结干痂后停止用药;对照组75例用磺胺嘧啶银糊剂局部一次性涂药护痂,局部出现分泌物清除再涂药,均暴露创面。结果 观察组疼痛及分泌物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愈合时间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虎黄烧伤搽剂用于中小面积浅、深Ⅱ度烧伤,具有止痛、促进创面愈合的功效,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 【关键词】 烧伤; 烫伤; 虎黄烧伤搽剂; 碘胺嘧啶银糊剂; 局部用药 获奖项目:武汉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4J110306003101) Ⅱ度以下中小面积(1%~20%)烧、烫伤,常规局部应用磺胺嘧啶银(SDAg)抗感染或中药搽剂、膏剂,促进创面愈合。但是,前者穿透力差,对创面刺激性强,有一过性疼痛[1];后者为各医院的自制方剂,未进行深入、广泛的实验研究,未获得相关部门批准[2],只能在院内小范围使用。鉴此,笔者经过近4年的实验及临床应用观察,研制出适用于Ⅱ度以下中、小面积烧、烫伤创面治疗的虎黄烧伤搽剂(纯中药制剂),现将其临床应用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2003年2~10月在本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烧伤患者167例,男110例、女57例,年龄8个月至70岁。烧伤部位:面颈部60例,上肢46例,下肢21例,躯干40例。烧伤深度:浅Ⅱ度89例,深Ⅱ度78例。烧伤面积2%~20%,无其他并存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75例,排除磺胺过敏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烧伤部位、深度、面积,健康状况比较,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药物配方:虎黄烧伤搽剂主要由虎杖、大黄、红花、黄柏、细辛等9味中草药组成,由本院中药制剂室生产,规格为120 ml/瓶,置阴凉干燥处保存备用。1%SDAg糊剂从医药公司购买磺胺嘧啶银粉,再加生理盐水配制而成。
1.2.2 用药方法:两组创面均用0.05%氯己定液清创,去除水泡及已经分离的表皮。观察组局部喷虎黄搽剂4~6次/d,待结干痂后逐渐停药,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对照组局部涂SDAg糊,一次性涂药护痂(类似糊墙),局部出现分泌物及时清除后再涂药。两组均行暴露疗法。
1.2.3 评价方法:每天观察并记录创面情况及询问患者感受。①记录两组创面疼痛(分无刺激痛;轻微刺激痛;疼痛明显,但能忍受;剧痛难忍耐4级)和分泌物消失的时间。②治愈率(非手术治疗)。浅Ⅱ度伤后9 d、深Ⅱ度伤后18 d创面消失(完全上皮化)为治愈。记录两组平均治愈时间(含感染治愈者)。③观察用药后全身及局部刺激症状,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
1.2.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及分泌物消失时间比较见表1。表1 两组疼痛及分泌物消失时间
2.2 两组治愈率及治愈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 组 治 愈 率 及 治 愈 时 间 比 较
2.3 两组创面感染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比较创面感染:观察组4 例,占4.3%;对照组3例,占4.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
3 讨论
烧伤创面是感染的主要途径。控制创面感染是提高烧伤治愈率和缩短住院时间的首要条件,除了全身用药外,更重要的是创面治疗。SDAg是目前烧伤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局部抗生素,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创面感染,其不良作用是对创面产生一过性疼痛,需持续1~2 h缓解,给患者增加痛苦,还有延迟深Ⅱ度烧伤创面再上皮化的现象[1]。表1示,虎黄烧伤搽剂与SDAg局部应用后比较,虎黄烧伤搽剂的局部刺激性小,不良反应少(P<0.05),其原因是该药中含有细辛、地榆、冰片等成分[3],通过敛疮活血、清凉消肿而达到止痛之功效。虎杖、大黄有清热解毒、燥湿敛疮、活血化瘀及抗感染功效,故虎黄烧伤搽剂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且黄芪有营养损伤组织、促进上皮生长的作用。表2示,虎黄烧伤搽剂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浅、深Ⅱ度创面的愈合,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使用虎黄烧伤搽剂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说明虎黄烧伤搽剂安全可靠。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虎黄烧伤搽剂既避免了SDAg糊剂的不良作用,又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烧伤有价值的局部外用药物。
【参考文献】 [1] 黎鳌.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7108.
[2] 黎鳌.烧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8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国药品生物鉴定所.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