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12-14  浏览次数:474次

  作者:丁家夯  作者单位:河南原阳县红十字会医院 原阳

  【关键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Epley手法复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作原因有多种,是一种外周性眩晕,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占眩晕症的1/3左右[1]。笔者200801~200912利用手法复位及药物治疗118例BPPV患者,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118例均为BPPV,男50例,女68例,年龄20~70岁。伴原发性高血压22例,均为1~2级低中危,高脂血症4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58例。所有经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给予镇静药物(如适量安定、异丙嗪等),恶心、呕吐者胃复安肌内注射,适量的红花针静滴改善微循环,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药物治疗(同对照组)。手法复位治疗是据DixHallpike变位眼震试验[2],对患者进行鉴别确定为后半规管性BPPV后,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13]:患者取坐位,头向患侧转45°,保持该头位使患者快速躺下并悬头30°,然后患者经过中度头伸位,头缓慢向健侧旋转45°,然后患者旋转呈侧卧位同时头向下转45°,最后缓慢回到坐位同时头前倾30°,每个体位保持30 s~1 min或至眩晕消失。重复此过程直到眩晕及眼震完全消失。未完全改善的患者每天给予1~2次此手法治疗,直到症状消失。治疗结束后嘱患者保持直立头位,避免头前倾和后仰,睡眠时取半坐位,症状消失48 h后可恢复正常活动。

  1.3 疗效判定 痊愈:眩晕消失,DixHallpike试验阴性。改善: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仍有眩晕但每日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一半以上;虽无眩晕但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不平衡感;DixHallpike试验有诱发性眼震。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2组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指某一特定头位诱发的短暂阵发性眩晕,有典型病史及临界头位试验方法,向患侧卧出现旋转、眼震,直立头位时有反向眼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属自限性疾病,大多于数天至数月后渐愈,超过3个月者为顽固性位置性眩晕[1],可能与外伤、耳部疾病、内耳供血不足(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有关[1]。据嵴顶结石和管结石学说,头位改变时重力作用于耳石牵引壶腹嵴偏移产生眩晕和眼震。BPPV是系统性眩晕中的周围性眩晕,发作时大多都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慌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手法复位治疗是据嵴顶结石和管结石学说,对患者进行鉴别后,据不同半规管性BPPV给予不同手法治疗,使脱落耳石复位。一般后半规管性BPPV多见,前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性相对少见,绝大多数BPPV手法治疗有明显效果[1]。尤其对年轻患者效果更佳。

  BPPV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有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等,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发作时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可引起微血管痉挛,内庭动脉缺血,加重症状,使病程延长。给予药物治疗可改善血小板聚集,减低血液黏稠度,缓解脑部及前庭动脉微小血管痉挛,扩张脑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促进病情的缓解恢复。根据BPPV的发病原因及机制,考虑手法复位治疗+药物治疗BPPV有相互补充的作用,且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2组相比,χ2=16.17,P<0.05

  【参考文献】

  [1] 张素珍主编.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42157.

  [2] 严金柱,季晓林,叶华,等.眼震形式预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4):5.

  [3] 钟乃川.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再认识[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1,15(12):531533.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