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186例
发表时间:2011-11-07 浏览次数:611次
作者:邓恩,邵奕,黄木平,林燕凤,邱世国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目的 了解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的效果。方法 对186例腋臭患者采用小切口翻转皮瓣直视下剥离大汗腺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186例均无出现皮肤坏死现象,腋臭气味消失,术后日常生活即可自理,不需陪护,切口隐蔽,瘢痕细小,较早恢复上肢活动。结论 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腋臭 小切口 大汗腺
腋臭为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是腋部大汗腺分泌汗液被表皮附生细菌分解释放脂肪酸等产生的一种特殊气味,其发病原因在于腋区大汗腺的异常。以往常用的腋区皮肤梭形切除或抽吸刮除术,存在皮肤坏死、腋下瘢痕挛缩和上肢上举受限等弊端。1996-2007年,我们对186例腋臭患者采用直视下剥离大汗腺,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组织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腋臭患者186例,其中住院患者36例,门诊患者150例;年龄16~48岁;女性163例,男性23例;既往有手术或激光、注射硬化剂、药物外用等处理无效者66例,首次手术者120例;123例有家族史。
1.2 方法
术前术区备皮,剪腋毛,保留腋毛约长1.5 mm,患者取平卧位,双上肢外展与躯干成90°,常规消毒铺巾,予美蓝沿腋毛边缘作标记线,将该区作为手术中潜行分离区。根据区域大小在腋窝中央沿腋皱襞顺皮纹设计1~2个手术切口线,长约15~30 mm,平行平均分布于腋毛区。以利多卡因300 mg、肾上腺素0.25 mg、生理盐水250 mL、5%碳酸氢钠5 mL配制肿胀麻醉液。予肿胀麻醉液注射至局部肿胀发白,每侧约80~100 mL,沿切口线切开皮肤全层达皮下,予解剖剪沿皮下浅层钝、锐性结合分离,剥离皮瓣至标记腋毛分布区域外约5~10 mm,切口缘予0号丝线缝合3针牵拉,提起皮瓣边缘,左手手指顶住翻转皮瓣,直视下紧贴真皮基底部予整形或解剖剪削剪皮下脂肪组织、毛囊、大汗腺腺体,至皮瓣成真皮血管网状厚度,对残存毛干以手术刀轻轻逆向刮削拔出,修平皮下脂肪层,止血,以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然后予30丝线对掀起皮瓣予以打钉固定5~8针,再对切口缘皮肤剪除约2 mm,对齐切口以30丝线缝合并附带少许皮下组织,挤干皮下瘀血后用凡士林油纱敷盖内层,再用稍干的酒精纱及厚层敷料外打包包扎固定(即以0号丝线在边缘分别缝合3针)。最后用弹性绷带作8字包扎固定。术后嘱患者上肢制动,并常规应用抗生素和(或)止血药。术后3d首次换药,约3~5 d拆除皮瓣补钉缝线,并继续适当加压包扎固定至7 d拆线,个别情况延迟至8~10 d。术后上肢制动不够者,可见补钉部分拉断,皮瓣分离,切口裂开,形成积血、血肿,伤口延迟愈合,部分患者需二期缝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治愈:出汗后腋部20 cm内无臭味,腋汗明显减少;显效:出汗后腋部20 cm外无臭味,腋汗明显减少,患者恢复正常社交、工作;有效:出汗后腋部20 cm外臭味明显减轻,腋汗减少,不妨碍患者正常社交、工作;无效:出汗后腋部20 cm外臭味无好转,腋汗无明显减少,妨碍患者正常社交、工作[1]。
1.4 结果
术后切口延期愈合8例,血肿2例(3侧需行手术清除),切口裂开4例(5侧),皮肤皱折8例(9侧),无皮肤坏死及感染,所有患者术后5~8 d基本恢复日常轻微生活工作。术后随访3~18个月,186例中,治愈167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所有患者切口瘢痕不易辨认,双上肢活动均正常,无明显异味。
2 讨论
腋臭与大汗腺的分泌功能异常有关,因此手术切除腋窝部大汗腺可能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2]。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切除全部的腋部皮肤皮下组织,受术者术后较长时间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人陪护,且创面大,瘢痕明显,常合并双上肢上举功能受限[2]。其它的治疗方法如激光、电针、注射硬化剂或药物外用等效果不理想,治疗欠彻底,复发率高。
本文采用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有效率达100%,并发症少,尤其适合审美要求较高的女性患者。该术式具有如下优点:(1)切口隐蔽、细小,且与皮纹平行,缝合后无张力,术后瘢痕不明显;(2)手术直视下进行,可有效去除大汗腺组织,特别是皮下脂肪层的汗腺组织,保护真皮下血管网,创伤小,减少了皮肤坏死的发生,明显降低复发率;(3)愈合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日常生活可自理,术后1周基本恢复日常生活工作,不影响双上肢活动功能;(4)肿胀麻醉技术使组织更疏松、层次分明,手术易于操作,创伤小,出血少,不易伤及血管神经,且术后镇痛时间长达18h ,可减少镇痛药物使用,但应注意用药量(利多卡因总量控制在300 mg以内,每侧注射肿胀麻醉液约80~100 mL)及配备足够的抢救设施;(5)术后皮瓣缝针与皮下组织脂肪层形成打钉(补钉)固定+皮瓣边缘缝针打包包扎固定,使皮瓣与创面紧贴,能有效止血和减少血肿发生,并利于创面直接为皮瓣提供营养,促进皮瓣成活,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6)手术操作简便、经济实惠,门诊基层均可施行。
另外,需要注意避免该术式的并发症:(1)局部易发生程度不等的血肿、皮肤坏死,此多发生在术后72h内,因而应加强术后观察及随访,本组的2例血肿均为术后过度活动致包扎松脱、切口裂开引起,改用皮瓣缝针打钉及打包包扎再外加弹力绷带8字固定后,再无类似情况发生;(2)皮瓣、皮肤坏死,此在切口缘最易发生,术中应注意减少对皮瓣的钳夹与牵拉,避免损伤组织,缝合切口时可适当剪去切口边缘2 mm皮肤组织,包扎时应彻底冲洗并清除皮瓣下瘀血及血肿,打钉及打包固定皮瓣;(3)切口感染或延迟愈合,此多与腋部隐蔽、皮肤皱折不易通风、多汗、消毒不够等有关,可在术中以凡士林油纱敷盖后予稍干的酒精纱打包包扎,术后首次换药后及时予皮维碘外涂保护皮瓣及伤口,继续适当加压包扎固定约1周;(4)术后复发,胚胎学研究证明,大汗腺与皮脂腺相似,均起缘于原始上皮胚芽,发生自毛囊的上皮细胞,不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而在皮脂腺开口的上方,开口于毛囊,腺体位置一般较深,都在皮下脂肪的浅层[3],术者应清楚认识其解剖结构,分辨出汗腺所在层次,从而有效将大汗腺去除,另外剥离范围应超出腋毛区边缘5 mm左右,术中拔出残留毛干,并冲洗创口,从而减少游离汗腺组织的存在,防止复发;(5)术后皮肤皱折、瘢痕,术后可局部加压包扎,配合应用促生长药物或抗瘢痕措施,并适当作功能锻练以预防。
【参考文献】
[1]张敬德,刑新,卫连坤,等.两处纵行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3,14(2):34.
[2]李宗华,方远芳,曾容斌,等. 小切口皮瓣下剪除汗腺腋臭根治术的临床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3):439440.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