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整形外科学》

小儿烧伤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1-09-22  浏览次数:651次

  作者:李茂清,李晓燕,孟丽霞,陈宝元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251医院烧伤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小儿烧伤 发热 原因 治疗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1]。小儿在烧伤后由于各种原因,通常都会引起发热,如果不及时治疗及护理,控制体温上升,轻者使患儿体质下降,影响烧伤创面愈合,重者可产生高热惊厥,危及生命。及时处理好发热是治疗小儿烧伤的重要环节,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我们结合治疗体会,将小儿烧伤后合并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治疗措施总结如下。

  1 发热机理

  据国外报道[2],小儿烧伤发生率为33.3%,14岁以下儿童烧伤发生率为36.77%。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自身调节功能差,体温调节中枢活动过程很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刺激而发生高热[3],特别是在烧、烫伤情况下,机体的防御机能降低,轻微的烧伤和感染也可引起高热反应[4],尤其是小儿突发的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烧伤发热患儿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非常重要。

  2 发热原因

  2.1 感染发热

  烧伤后表皮破损,大量液体外渗,这些坏死物质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表现为创面局部潮湿、积脓伴恶臭味,这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同时,烧伤后肠道细菌越过肠粘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也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2],引起发热。

  2.2 吸收热

  在烧伤早期,表皮破损,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增加大量组织内液体外渗,表现为创面肿胀,但在烧伤48小时后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逐惭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液体开始回吸收,同时部分毒素也被回吸收,而发生吸收热。

  2.3 换药热

  在烧伤的情况下,在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和疼痛、寒冷的刺激均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增加了较强的疼痛刺激[6]。均可导致高热。此种高热多为一过性,持续时间3~5h。

  2.4 肺部感染

  儿童烧伤后抵抗力低,免疫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特别是合并有呼吸道烧伤的患儿,更易发生肺部感染,发生高热。

  2.5 水电解质紊乱

  烧伤后大量体液渗出,患儿因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或短时间输入过多水分,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及脑细胞水肿而出现高热。

  2.6 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患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由于创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发热,在干燥炎热的环境中持续暖炉保暖,极易出现高热现象。这种现象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表现尤为突出。

  3 治疗措施

  3.1 物理降温

  因为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而且物理降温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少、安全,如头面部皮肤完好患儿可选用冰袋行头部尤其是前额外敷最为理想,可以降低并减少脑组织耗氧量,注意给患儿足部保暖。对恢复期患儿可使用对身体创伤性小的擦浴法,如温水、酒精擦浴降温,可获得良好降温效果[6]。

  3.1.1 常用方法

  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给予物理降温,常用方法为冷敷、酒精擦浴、冷水擦浴、温水擦浴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降温处理后30分钟必须再次测量体温,观察降温效果。

  3.1.2 冷敷法

  冷敷时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或体表大血管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敷垫,持续时间15~20分钟。如采用头部降温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体温变化,一般肛温降至38.5℃,腋温降至38.0℃时可逐渐撤除冰袋。如观察1~2小时降温效果欠佳,可交替或重复使用上述方法。

  3.1.3 温水擦浴

  温水擦澡水温在32~34℃之间,擦浴部位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一般为上肢或下肢及背部)。为防止擦澡引起血管收缩,可于头部放置冰袋,脚下置热水袋。如30分钟后体温降至38.5℃以下,应取下头部冰袋;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如有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呼吸异常,立即停止。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腑下、掌心、腹股沟、腘窝、脚心等部位,擦拭力量可略大,时间可稍长,利于降温。降温同时,注意心率、呼吸、血压及其它生命体征变化,定期检查血电解质,防止电解质紊乱。

  3.1.4 酒精擦浴

  酒精擦澡用50%的酒精,温度在30℃左右,其方法与注意事项同温水擦澡。

  3.2 药物降温

  选用对患儿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药物进行降温。药物降温,一般要求肛温在39℃以上,腋温在38.5℃以上方可采用。布洛芬混悬液中含有布洛芬,由于其作用机制和对胃肠道毒副作用较少而受到优先应用。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退热及镇痛药。此外也可用安乃近滴鼻,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选用中药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在使用退热药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出汗多可能引起虚脱。

  3.3 补充液体量

  小儿烧伤后失液量较成人相对多,特别是发热期,高热加上创面渗出,水分丢失比较多,在保证血容量的同时,可适当增加输液量[7]。输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输液速度,争取既能合理补液,又不给患儿心、脑、肺等器官造成太大负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酸碱失衡及水中毒等。

  3.4 加强创面处理

  加强创面处理是控制烧伤患儿发热的根本措施。保持创面清洁,定时给患儿翻身,避免创面受压、潮湿或腐烂,对大面积烧伤或痂下积脓患儿尽早去除坏死焦痂和脓性分泌物,清创应在血容量得以补充,休克纠正之后进行,且清创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换药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清创或换药时间。这样可以减少创面毒素入血,引起换药热。

  3.5 生命体征观察

  小儿高热容易发生惊厥,在积极处理发热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脉博是否规则,速率和强度及有无其它伴随症状,特别是神志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3.6 监测水电解质平衡

  患儿因烧伤发热,食欲下降,注意补入液体的量和质,尤其要避免在短时间内过多的输注葡萄糖液,以免引起小儿的低钠血症,导致组织细胞、脑细胞水肿及惊厥。因此应及时进行血生化检测。

  3.7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一旦发现是感染引起的发热给予对症降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感染,首先根据经验用药给予抗感染治疗,并行创面分泌物或血细菌培养,待药敏结果回报后根据结果再进行调整。在应用抗生素期间要注意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

  3.8 健康教育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有过度的恐惧和焦虑现象[8],且在患儿出现寒颤,自述发冷时,家属就为其加强保暖,殊不知发热是由于产热与散热失衡,散热减少,导致患儿体温快速上升,引起高热,甚至惊厥。因此医护人员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发热的原因、过程及预后,减轻家长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指导其正确对待患儿的畏寒症状,适当保暖,减轻患儿不适,但不可过多加盖衣被,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

  4 体 会

  一般认为发热与感染有关,尤其是高热。而小儿烧伤后的体温变化有其自身特点。

  4.1 首先与小儿体温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皮下中枢兴奋性较高,易引起高热。特别是婴幼儿皮下脂肪少,角质层薄,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底膜不完善 [9]汗腺功能不健全,体温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气温较高或包扎面积过大易引起高热甚至惊厥,对疼痛反应较敏感,可因疼痛刺激而导致或加重休克引起发烧。一旦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创面加深,真皮层薄而血管丰富,很容易因药物吸收过多而中毒。

  4.2 其次烧伤后早期体温升高常因烧伤皮肤组织坏死、组织蛋白的分解、吸收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所致小儿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低,创面易因感染而加深,引起高热。所以,处理小儿烧伤一定要慎重,包扎松紧适宜,敷料不宜过厚,动作轻柔,减少疼痛,缩短发热期,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

  4.3 滥用糖皮质激素降温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人把地塞米松常规用于烧伤病人,以保持病人有一个所谓正常的体温曲线。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收效于一时,可能会给病人留下许多后患。糖皮质激素在发挥有益作用同时,还有抑制吞噬细胞趋化,抑制抗体形成,阻止创伤愈合等副作用。故对急性发热病人采用激素治疗要权衡轻重[10]。

  因此婴幼儿烧伤后发热,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应,应根据婴幼儿发育的特点,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如临床表现、创面分泌物培养、血常规等,判断其发热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兼细致的护理及耐心的呵护照料,降低因高热以引发的并发症。不应认为高热就是感染表现,而应用抗菌素,以致因应用抗菌素引发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刘凤侠,孙动梅,张 艳.3~12岁儿童烧伤并发高热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校医,2007,21(5):581.

  [2]方之杨.吴中立.高学书,等.烧伤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71.

  [3]黎鳌.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9~80、441.

  [4]李时济,周一平,周和平.小儿烧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5]陈建珍,何惠兰,钟巧艺,等.小儿烧伤发热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J].热带医学杂志,2004,4(5):643.

  [6]赵炳华.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

  [7]陈岩,于秀梅.烧伤清创后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2):27.

  [8]刘晓丹,张继红.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4,2(11):10~11.

  [9]刘桐林.实用烧伤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

  [10]张向清.烧伤急性发热的整体论与处理对策[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4,(3):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