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创面全厚皮片移植后拆包时间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0-12-03 浏览次数:580次
作者:赵扬 赵亚南 王继华 刘红莉 作者单位: 650101 云南昆明,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摘要】 目的 通过调整清洁创面全厚皮片移植后拆包的时间,有效促进皮片成活。方法 对87例患者共93个清洁创面行全厚皮片移植。将拆包时间从原有的6~8天拆包、8~10天拆线延长为12~14天拆包、拆线。对植皮面积<12cm2者,术后10~12天拆包。植皮面积>12cm2者,术后12~14天拆包。若天气炎热潮湿,拆包时间可提前至10~12天。结果 87例患者共93块移植皮片全部成活,成活率达100%。其中,拆包时皮片成活良好92块,达98.9%。1块延迟成活。结论 全厚皮片移植后拆包时间的调整改进,有利于提高皮片成活,值得推广。
【关键词】 无菌创面;全厚皮片;移植;拆包时间
全厚皮片存活后在质地、收缩性、色泽等方面改变不明显,是理想的皮肤移植材料,在整形外科中应用广泛。皮片移植后选择好首次更换敷料的时间非常重要,因其与皮片血管重建的数量和速度密切相关,从而直接影响皮片的成活与否。传统理论认为,无菌创面全厚皮片移植后6~8天首次拆包检查,8~10天拆线[1]。根据皮片移植后血运重建的相关原理,2004年3月~2005年3月笔者对清洁创面全厚皮片移植后拆包时间进行了调整,皮片成活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7例,继发创面93个。患者中男41例,女46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岁,平均21.1岁。均因切除瘢痕组织或巨大黑毛痣后继发创面而需接受植皮。其中,创面最大者20cm×10cm,最小0.8cm×1cm。创面位于面部者15例,颈部11例,上肢21例,手部26例,会阴部2例,下肢13例,双足5例。
1.2 方法 切取瘢痕组织或黑毛痣后形成继发无菌创面。根据创面大小自腹部或上臂内侧切取全厚皮片。受皮区仔细止血。将皮片做适当修剪后间断缝合固定于受区。打包包扎,必要时石膏托或颈托固定。术后留心观察病情。若患者有体温升高、疼痛明显、渗液较多、异味等情况,立即拆包处理。若无上述情况发生,则植皮面积<12cm2者,于术后10~12天拆包,植皮面积>12cm2者,术后12~14天拆包。若夏天气候炎热潮湿,拆包时间可提前至10~12天。拆包时观察皮片成活良好即可拆线(成活良好标准:皮片颜色红润有光泽,触之无漂浮感,与受区贴附紧密,无水疱、血肿或血浆肿等[2])。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细致,若内层敷料与创面粘着,应用无菌生理盐水润湿后再处理。
2 结果
本组87例患者共93块移植全厚皮片全部成活,成活率达100%。其中,拆包时皮片成活良好92例,达98.9%。有1例患者因右腹股沟区黑色素瘤切除后继发创面5cm×10cm而行全厚皮片移植。术后12天拆包时发现皮片下有少量积液,用尖刀片切一小口排尽积液后每日更换敷料,加压包扎,加强抗感染治疗,于术后第16天皮片完全成活。
3 讨论
移植后的全厚皮片需通过重新建立完善的血管网,得到充分的血供才能取得良好疗效。皮片的血运重建过程大致如下:植皮后24h内,皮片与受区创面尚未建立任何血液循环,皮片自创面渗液吸取营养;植皮后24h,受皮区血管芽长入皮片,但此时仍没有血液循环建立;植皮后48h,毛细血管自受皮区长入皮片的过程已发展为有功能的联系,血液循环呈摆动的或呆滞的缓慢移动;随着毛细血管数目的增加,口径的增大,植皮后4~5天,血管化已较充分,出现活跃的血液流动;术后5~6天,除新生血管建立的血液循环外,很少的创面毛细血管
与皮片的血管发生吻接,实现另一种方式的血管重建;植皮后1周,血液循环建立良好,为适应功能需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开始不断被重新改建;植皮后9~12天,改建过程完成,故第12天左右皮片内毛细血管密度恢复正常。至此,移植皮片建立起完善的血管网。天气炎热时,毛细血管的生长速度会提高1倍左右[1]。
全厚皮片富含弹力纤维、腺体和毛细血管等组织结构,存活后柔韧,富有弹性,能耐受磨压,后期收缩小,肤色变化不大,色泽和质地接近正常,功能和外观效果均较满意,在整形外科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打包包扎移植皮片这种方法固定皮片稳妥可靠,长期以来得到整形外科医生的认同。为了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保证皮片成活,我们认为,除了术中应充分止血避免血肿、术后加压包扎妥善固定外,选择好首次拆包、更换敷料的时间也非常重要。否则将影响血管重建的数量和速度,血供不能及时达到真皮乳头层,从而出现表皮层或浅层真皮的坏死,引起皮片的花斑样改变及表浅瘢痕,降低植皮效果。同时,包一旦拆开后若皮片存活不好再行打包比较困难,因而更应选择好拆包时机。根据全厚皮片移植后血运重建的相关原理,我们调整了全厚皮片移植后的拆包时间,从原有的6~8天首次拆包检查,8~10天拆线改进为12~14天拆包、拆线,有利于皮片成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良能.整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1-122.
2 王炜.整形外科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