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整形外科学》

改良双环法治疗乳房肥大

发表时间:2010-09-14  浏览次数:522次

  作者:胡 强, 王 琦 作者单位:(襄樊市中心医院整形科,湖北 襄樊 441021)

  【关键词】 改良双环法;乳房整形术

  乳房肥大不仅使女性失去曲线美,还引起肩背部疼痛、乳房下湿疹等,患者心理压力很大,常需手术矫正。我科采用改良双环法行乳房缩小矫形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3年3月-2008年5月收治乳房肥大患者28例,年龄20~43岁,平均29.8岁。其中23例为轻中度乳房肥大、5例为中重度患者,均为双侧。

  手术方法:患者坐位或站立位,双肩自然下垂。先用亚甲蓝标出锁骨中点乳头的连线,托起乳房,标记乳房下皱襞位置,一般位于第6肋间隙水平。在双侧锁乳线交点处确定新乳头位置。以乳头为中心、2 cm为半径确定新乳晕大小,即以双环内环切口在锁胸线上距锁骨中点18~22 cm点为新乳晕上缘,乳房下皱襞向上6~8 cm为新乳晕下缘。根据皮肤松驰程度,定出外侧点,四点连线为外环线。

  以乳头为圆心,用乳晕标尺刀切开内环线,剥除双环线间的表皮,形成真皮帽,勿残留表皮组织。沿外环线切开至乳腺包膜,沿此平面向内、上、下、外4个方向剥离至腺体基底边缘,沿内侧固定于基底1~2针,防止腺体自胸壁脱离。

  弧形沿乳房真皮帽上外侧边缘切除部分肥大增生腺体,切口由浅入深楔形向外,注意保护胸大肌筋膜,避免损伤第4肋间神经。创面彻底止血后,将乳头乳晕置第4肋间距正中线9~11 cm,以此为旋转点,将保留的腺体组织向下方旋转90°左右,使原来乳晕上方的真皮帽位于内侧,外侧较多的腺体位于乳晕上方,适当固定塑形腺体,使乳房呈圆锥形,调整双侧乳头位置至左右对称。

  向乳头方向顺皮肤纹理牵拉各向皮瓣,使其到达乳晕边缘的张力大致相等,标出多余皮肤后切除。创面彻底止血,生理盐水冲洗术野,放置负压引流,自切口外侧引出,妥善固定。3~0单丝尼龙线荷包缝合外环、收紧,使与新乳晕大小相适应。常规胸带包扎塑形2周,10 d后拆线(图1-3)。

  2 结果

  28例患者未发生乳头、乳晕皮肤坏死,无乳头高低不对称及下垂,乳头、乳晕感觉良好,患者对乳房外形满意。3例有瘢痕者修复后无增生。

  3 讨论

  女性乳房肥大者多要求作整形术,传统倒“T”形切口乳房整形术瘢痕多、切口明显,病人难以接受。目前较常用的是改良双环形乳房整形术[1-3],该术式乳晕切口隐蔽,避免了乳房其他部分切口瘢痕,最大限度保留了乳房完整性,深受患者好评。

  双环形切口+乳房中央腺体蒂转移法行乳房缩小整形术,其解剖学基础为乳房有两种供血模式,首先在胸肌筋膜表面形成致密的血管网,构成肌肉层和腺体层之间的血管网,再自此网发出垂直穿支经腺体至皮肤,这些垂直血管上部(第4肋以上)细密,下部疏而粗大[2]。神经支配:支配乳头的神经起自第4肋间神经,于胸大肌外缘进入乳腺后间隙,行经3~5 cm后改变方向进入腺体,在尾侧血管平面进入乳头。乳房外上象限的神经来自肋间臂神经和3、4肋间外侧皮神经,分布到乳头乳晕的自主神经随胸外侧动脉和肋间神经进入乳腺组织[4-5]。以乳房实质为蒂时,可以进行皮肤和腺体间广泛分离,切除外上方腺体组织。

  双环形切口间须去除表皮,保留真皮环以保证乳头乳晕血供。术中应注意解剖层次,避免损伤过多的脂肪组织以减少术后脂肪液化。乳房腺体瓣旋转到腺体相对较多的乳晕上方,利于术后塑形使上极形态丰满;切除后的乳房下限的腺体需完全游离,内侧乳腺基底无需分离,因此不仅保证了乳腺组织血供,也使乳腺塑形更加方便。因内外环周径相差不明显,荷包缝合时打结不宜过紧,以减轻切口张力,减少乳晕边缘瘢痕形成。

  【参考文献】

  [1]黄 立,叶子荣,冯幼平,等.改良真皮帽双环法行乳房缩小整形术[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3):280-282.

  [2]孙宝东,张海林,闫迎军,等.双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3-25.

  [3]刘 民,陈 织,李 辉,等.双环法缩乳技术的改进[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45-46.

  [4]吕金陵,魏有志,高凤山,等.改良Biesenberger乳房缩小整形术[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8,9(6):282-284.

  [5]姜 平,高建华,刘晓军.环乳晕切口腺体瓣悬吊并沿等高线环缩缝合法乳房缩小成形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3):131-13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