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整形外科学》

腓肠肌腱瓣翻转修复跟腱断裂

发表时间:2010-04-20  浏览次数:628次

  作者:陈新,贾 鹏,何锦泉,庞桂根 作者单位:天津市天津医院创伤四组,天津 300211

  【摘要】 [目的]评价腓肠肌腱瓣翻转治疗跟腱断裂的手术疗效及方法。[方法]对跟腱断裂的3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采用腓肠肌腱瓣翻转修复断裂的跟腱,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平均随访18个月,根据Arner Lindholm评分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32例随访1年以上。患者终末评价结果:优:29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7.1%。[结论]腓肠肌腱瓣翻转修复跟腱断裂疗效良好,术后康复训练是保证术后疗效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跟腱断裂; 腓肠肌腱瓣; 康复训练

  跟腱断裂是骨科常见病。本科1999~2006年共收治跟腱断裂35例,现就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5例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23~48岁,平均32岁。新鲜跟腱断裂30例,陈旧性跟腱断裂5例。患者从跟腱断裂至就诊时间隔时间最短为5 h,最长为120 d,平均13 d。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检查证实无骨折脱位,术前经MRI检查均证实跟腱断裂。

  1.2 分型

  根据Kuwade[1]分类法,Ⅰ型:跟腱部分断裂,范围<50%;Ⅱ型:跟腱断裂范围≥50%且修整因损伤而变性坏死组织后跟腱断端缺损<3 cm,单纯端-端缝合可修复;Ⅲ型:跟腱断裂范围≥50%且修整因损伤而变性坏死组织后跟腱断端缺损3~6 cm;Ⅳ型:跟腱完全断裂且修整因损伤而变性坏死组织后,跟腱断端缺损>6 cm。本组病例中,Ⅲ型跟腱断裂15例,Ⅳ型跟腱断裂20例。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硬膜外麻醉后,于跟腱内侧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术中缝合时松紧度的掌握:(1)仔细找出断腱缝合;(2)将踝关节置于跖屈30°左右缝合肌腱;(3)缝合后做捏小腿三头肌试验(Thompson test),约左右相同,则为松紧适宜。新鲜损伤者梳理马尾状跟腱断端,修整过程中注意保护腱膜,取小腿三头肌正中宽1 cm,长约10 cm腱瓣,腱瓣蒂距离跟腱断端约2 cm,修整粗糙面,向下翻转,使用4号丝线,8~10针缝合法修补断裂的跟腱。陈旧性跟腱损伤,则切除瘢痕肉芽组织。术中严格止血,仔细缝合跟腱周围的腱膜,防止粘连,预防感染(图1)。

  1.4 术后康复指导

  术后踝关节跖屈30°,屈膝60°,长腿石膏托固定5周,术后2周伤口拆线,4周后每日在床上去石膏练习踝的主动伸屈活动,术后5周热水泡脚,6周开始滚筒练习,7周后着高跟鞋下地行走,并逐渐将后跟降低,至9周可以穿平跟鞋行走,同时练习踝的伸屈活动,术后10周可以行双足提踵练习,逐渐增加患肢负担,过渡到单足提踵练习。术后12周慢跑练习,术后24周可以进行专项练习。

  2 结 果

  本组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32例患者随访12个月~4年,平均18个月,手术效果采用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优:患者无不适,提踵有力,肌力无明显异常,小腿周径减少不>1 cm,背伸或跖屈角度减少不>5°;良:有轻度不适,行走稍不正常,提踵稍无力,肌力较健侧减弱,小腿周径减少不>3cm,背伸角度减少5°~10°之间;差;病人有明显不适,跛行,不能提踵,肌力明显减弱,小腿周径减少>3 cm,背伸角度减少10°以上,跖屈角度减少>15°。32例随访1年以上患者终末评价结果,优:29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7.1%。典型病例:男,42岁。主因入院前120 d打羽毛球时造成跟腱断裂,患者并未行系统治疗,受伤120 d后患肢踝关节跖屈无力,踝关节后方凹陷明显,小腿三头肌萎缩,MRI检查示跟腱陈旧性断裂,行腓肠肌腱瓣翻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4年,踝关节功能良好,MRI T1W2像示断裂之跟腱修复后连续完整,信号均匀,修复处较正常跟腱均匀增粗(图2~4)。

  图1 小腿腓肠肌腱瓣翻转修复断裂跟腱手术示意图 图2 伤后10 d踝部MRI。MRI T1W2像示右踝跟腱跟骨抵止点上方约6 cm处跟腱完全断裂,断端信号不均匀 图3 术后4年踝部MRI。MRI T1W2像示断裂之跟腱修复后连续完整,信号均匀,修复处较正常跟腱均匀增粗 图4 术后4年踝部形态照片

  3 讨 论

  跟腱是人体中最强大的肌腱。跟腱的营养血管来自胫后及腓骨动脉。跟腱内的血管数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跟腱完全断裂多发生于狭部,相当于跟腱抵止部上2~6 cm处,此处肌腱的血液供应及营养较差。跟腱断裂常常伴有跟腱组织本身的变性。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跟腱的变性,药物引起跟腱损伤的研究报道最多的是喹诺酮类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年龄因素方面,跟腱断裂在30~40岁年龄段有一个发病率高峰。由于年龄的增长,全身胶原含量减少,导致肌腱抗张强度下降和僵硬度增加。系统性疾病也是造成跟腱损伤的原因之一。最近的研究[2]表明,跟腱损伤与tenascin-c基因相关,某些人群具有跟腱损伤的易感性,研究发现tenascin-c基因内部等位基因G-T的重复数为12、14者,发生跟腱损伤为其他人群的6倍。目前的组织学研究发现,大部分断裂的跟腱存在变性,变性的跟腱中,肌腱细胞减少,排列紊乱,细胞外基质增多,特别是Ⅲ型胶原明显增多。病变和断裂的跟腱在肌腱纤维结构、排列方式、细胞核形态、细胞形态的多样性、血管增生和肌腱细胞染色性方面均与正常肌腱明显不同。跟腱变性的重要因素—新生血管引起跟腱断裂,已逐渐受到重视。在断裂的跟腱组织中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而正常成人跟腱组织中无VEGF的表达。VEGF是一种血管生成调控因子,在缺氧、炎症因子、机械负重等情况下可使成人肌腱细胞中VEGF含量增高,跟腱组织血管侵入可使正常跟腱组织结构减弱,容易发生断裂[3]。而且跟腱组织的这种新生血管的侵入,并没有改善局部的血供情况。跟腱断裂都有明显外伤史,本组患者均采用MRI检查,无漏诊及误诊患者,术后有10例患者应用MRI复查断端愈合效果。

  跟腱修复手术应以减轻对跟腱血供的破坏,尽量保护及恢复断端的血运为原则。过去一般主张用钢丝缝合,近年有实验表明,不锈钢丝不仅影响跟腱血运,而且在组织反应、抗张强度和抗裂隙作用方面并不优于丝线[4]。跟腱断裂后如能早期手术,一般均能直接缝合。不能直接缝合者,根据断裂程度及部位选择手术方法:跟腱缺损3~5 cm,采用Abraham倒“V-Y”腱成形术;跟腱缺损>6 cm,采用Lindholm腓肠肌腱瓣翻转成形术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缺损,采用趾肌腱与跟腱混合编织的改良Lindholm成形加固术修复。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手术方法,如腓骨长肌转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应用长屈肌腱加用跖肌腱加固重建陈旧性跟腱断裂等方法。术中缝合时松紧度的掌握:(1)仔细找出断腱缝合;(2)将踝关节置于跖屈30°左右缝合肌腱;(3)缝合后做捏小腿三头肌试验(Thompson test),约左右相同,则为松紧适宜。本组修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手术创伤相对较轻,对跟腱断裂部位提供了有活性的腱瓣,可促进跟腱的愈合;跟腱断裂1周后断端之间有瘢痕组织填充,采用腓肠肌腱瓣翻转修复断裂的跟腱,因其有足够的长度,术中可彻底切除跟腱断裂处增生的瘢痕组织,翻转的腱瓣起到桥接的作用,由于保留了腓肠肌翻转腱瓣肌腹的血液供应,因而保持了肌腱的活力,利于跟腱的愈合,且不会发生瘢痕变性。腓肠肌翻转腱瓣与跟腱为同属腱性组织,其胶原纤维的含量在组织学上相同。作者在随访中观察到,无论从重建后跟腱的外观还是触摸其柔韧度与正常跟腱相似。该术式在操作中应注意几个要点:(1)因翻转的腱瓣粗糙面朝外,理论上易造成粘连,因此切取腱瓣的厚度非常关键,作者掌握的腱瓣厚度2~5 mm;(2)将腱瓣的粗糙面尽可能修平整;(3)跟腱周围的腱膜要尽可能修补完整;(4)术后康复训练是保证术后疗效的重要环节。

  跟腱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的高达73%,影响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和疗效[5]。(1)切口感染文献报道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2.2%[6],本组发生1例。其原因可能为伤口内缝线反应,导致脂肪液化,伤口部分裂开,经3周换药后,伤口愈合。(2)跟腱再断裂文献报道术后再断裂发生率为1.4%~8%[7]。其原因为术中操作不到位,未对腱旁组织修补,影响跟腱愈合;术后功能锻炼时未进行有效保护。本组未出现跟腱再断裂,术后MRI复查证实此方法修复跟腱,愈合的组织与正常的腱性组织信号一致,且较前粗大,考虑为正常腱性组织替代。34例患者恢复了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Kuwade GT.Classification of tendon achillis rupture with consideration of surgical repair techniques[J].J Foot Surg,1990,4:361-365.

  [2] Mokone GG, Gajjar M,September AV,et al.The guanine-thymine dinucleotide repeat polymorphism within the tenascin-C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achilles tendon injuries[J].Am J Spots Med,2005,7:1016-1021.

  [3] Pufe T,Petersen WJ,Mentlein R,et al.The role of vasculature and angiogenesi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degenerative tendons disease[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5,4:211-222.

  [4] Schneider.Flexor temdon omkiroes[M].Litte Brown and Company,1985.

  [5] 张家红,王 伟,周之德,等.自发性跟腱断裂的分型和修复[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1:39.

  [6] Pajala A,Kangas J,Ohtonen P,et al.Rerupture and deep infection following treatment of total Achilles tendon rupture[J].J Bone Joint Surg(Am),2002,11:2016-2021.

  [7] Kujala UM,Sama S,Kaprio J.Cumulative incidence of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and tendinopathy in male former elite athletes[J].Clin J Sport Med,2005,3:133-13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