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体位浅探
发表时间:2010-02-02 浏览次数:583次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体位浅探作者:和艳红,孙永强,张云彬,魏景梅,刘汝银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院骨二科,郑州 450002) 【摘要】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固定体位。[方法]2002年9月-2008年8月选择210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进行多中心对照研究,对照组应用传统夹板掌屈位固定,治疗组塑性弹力夹板中立位固定。对腕关节局部症状、体征按照一定方法计分后,在受伤当日、整复后1周、去除外固定后3个时间点进行总积分比较,借以评价临床疗效。观察周期结束后3个月按照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考虑中心效应差之后,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末、治疗前与去除固定器后临床总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随访腕关节功能评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塑性弹力夹板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进行中立位固定,对腕关节临床症状、体征和功能的改善均明显好于小夹板掌屈位固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中立位固定; 塑性弹力夹板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常见的分歧是固定的体位。传统固定体位采用掌屈位,本科自2002年9月~2008年8月采用塑性弹力夹板,将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新鲜闭合性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共21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5例,治疗组男23例,女82例,对照组男19例,女86例。在河南省中医一、二附属医院及登封市骨科医院三家医院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入组病人在进入研究前经研究者指导详细阅读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在病人本人签字后生效。 1.2 观察疗效性指标 在受伤当日、整复后1周、去除外固定后对腕关节局部症状、体征计分后进行总积分比较,借以评价临床疗效。积分方法如下: 1.2.1 骨折移位情况 正常(0分):折端无重叠; 轻度(2分):折端重叠,桡骨短缩<5 mm;中度(4分):折端重叠,5 mm≤桡骨短缩≤10 mm; 重度(6分):折端重叠,桡骨短缩>10 mm。 1.2.2 肢体肿胀 正常(0分);轻度(1分):略高于周围正常组织,肤色轻度改变;中度(2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肤色改变明显。重度(3分):明显增粗,肤色改变严重。 1.2.3 腕关节外形 正常(0分);轻度畸形(1分):异于正常,银叉样畸形或枪刺样畸形不明显;中度畸形(2分):银叉样畸形或枪刺样畸形存在;重度畸形(3分):银叉样畸形和枪刺样畸形同时存在。表1 两组治疗前临床体征总计分比较组别NMean±SDMinimumMaximumz值P值对照由表1可知,经t检验,P>0.05,两组治疗前临床体征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用t检验,考虑中心效应时用协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考虑中心效应时用CMH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1.4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周期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1]评价腕关节功能。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应用塑性弹力夹板对骨折进行中立位固定 塑性弹力夹板固定原理:掌侧板为聚脂塑胶夹板,背侧板为尼龙板,结构独特,呈联体圆弧形设计,向桡侧突出对桡骨远端进行环形包绕;周围以弹力固定带相连。桡侧塑性板在折缝上的横截面为圆弧形,其抗弯性能远远大于等截面积的平板,其上方应放置于桡骨茎突的稍下方。避开对桡骨茎突的挤压。
局部血肿内麻醉,患者坐位,老年人可平卧,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把住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他4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肌,先顺势拔伸2~3 min,待重叠移位完全纠正后,将远段旋前利用牵引力,聚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使之复位。若仍未完全整复,则由两助手维持牵引,术者用两拇指迫使骨折远段尺偏掌屈,即可达到解剖对位。应用塑性弹力夹板固定腕关节中立位,前臂旋中位。期间练习手指屈伸活动。 1.5.2 对照组——应用普通小夹板固定患腕于掌屈位,操作步骤如下: 整复方法同治疗组。选用夹板:桡侧板长15 cm、宽2.5 cm,尺侧桡长14 cm、宽2.5 cm,背侧板长14 cm、宽5.6 cm,掌侧板长13 cm、宽5.6 cm,4块板厚度均0.25 cm,掌侧背侧选用掌屈25°弧度夹板。复位后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固定于屈腕25°。颈腕带旋中位固定。 两组在第7 d、去除固定前分别拍X线片。骨折达临床愈合,解除夹板固定。2 结 果 2.1 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末两组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表2)。表2 两组临床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由表2可知,经t检验,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末两组间临床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治疗前与去除固定器两组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表3)表3 两组临床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由表3可知,经t检验,治疗前与去除固定器后临床总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3 观察周期结束后3个月两组随访腕关节功能评价比较(表4)表4 两组随访腕关节功能评价比较由表4可知,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CMH卡方检验,考虑中心效应后,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 讨 论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治疗仍多采用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治疗[2]。争议较多的问题是固定体位,临床常用固定体位是过度矫正位[3],即极度屈腕位,熊学华[4]等多人均采用该固定体位。张乃辉[5]研究发现掌屈固定方法不满意复位率可达26.7%,直接影响到骨愈合与功能恢复。Gelberman[6]等通过实验证明:掌屈位腕关节腕掌屈的度数与腕管内压力升高程度呈正比,腕关节屈曲20°位对正中神经有轻度损害,屈曲40°位对正中神经有中度损害。现在针对固定体位有许多不同看法:丁海明等[6]主张背伸位固定colles骨折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Sanniento则强调应固定在旋后位,David及林木楠等也主张将手固定于中立位后以掌臂石膏配合固定,骨折恢复的优良率较高。陈新民及王玉凤等采用三维空间有限元计算方法,在计算机内建立完整的前臂模型,加载后分析腕关节在背伸,中立,稍尺偏,桡偏等多种情况下,应力应变和位移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当腕关节中立,稍尺偏,前臂旋后位时骨折断面的掌、背、尺、桡侧中点的应力均为压应力,且掌、背侧数值比几乎为1∶1,骨折断面的掌、背、尺、桡侧中点的剪切位移也最小。作者根据小夹板理论,以固定牢固,动静结合,恢复肢体功能,促进骨折愈合为原则研制的塑性弹力中立位夹板,其明显的优点是采用中立位固定大大减少了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后1周及去除外固定后对腕关节临床体征的改善均明显好于传统小夹板传统体位固定的效果。可以有效的缓解患部肿胀、改善外形,预防骨折再移位。对腕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 MacDennid JC,Donner A,Richards RS,et al.Patient versus injury factors as predictors of pain and disability six months after adistal radius fracture[J].J Clin Epidemiol,2002,9:849-854. [2] 竺 纬,马 辉,魏 强,等. 3种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24:1904-1906. [3] 卡纳尔主编,卢世璧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94. [4] 熊学华,许月莲,王克刚,等.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6:1221-1224. [5] 张乃辉.27例桡骨远端骨折致桡偏、旋后及嵌插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4:30. [6] 丁海明,韩西城.腕背伸位固定治疗克雷氏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