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整形外科学》

烧伤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09-06-19  浏览次数:936次

作者:蒋英

【摘要】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烧伤严重程度惯用分类标准将70例中度以上烧伤患者分为三组:中度组28例、重度组25例和特重度组17例。采用日本东亚Sysmex SF 3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三组烧伤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5天、第20天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三组烧伤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5天、第20天RBC、HCT、HG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三组烧伤后第7天、第15天、第20天R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三组烧伤后第3天、第7天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三组烧伤后第3天、第7天MPV、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烧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检测血小板参数可了解骨髓增生状态,对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烧伤;红细胞参教;血小板参数;贫血

  为探讨烧伤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本文对烧伤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烧伤后7 h内入院的中度以上烧伤患者7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10例,年龄2岁~60岁。根据烧伤严重程度惯用分类标准将70例中度以上烧伤患者分为三组:中度组28例,重度组25例和特重度组17例。三组患者烧伤面积均为Ⅲ度。患者伤前均无血液病史;选择无肝、肾疾病、无贫血的健康人25例作正常对照,男14例,女11例,年龄17岁~48岁。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天和伤后第3天、第7天、第15天、第20天采取EDTAK2抗凝血2 ml,检测在1 h内完成。

  1.2.2  检测方法  所有标本在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Sysmex SF3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上检测。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原装试剂。仪器在检测之前均做相应项目室内质控,质控合格后才能进行标本检测。

  1.2.3  检测项目  红细胞参数七项: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参数三项: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3。

  表1  对照组及中度组烧伤后不同时间红细胞、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略)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1,b:与对照组比较P<0.05,c:与伤后第1天比较P<0.05。

  表2  对照组及重度组烧伤后不同时间红细胞、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略)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1,b:与对照组比较P<0.05,c:与伤后第1天比较P<0.05。

  表3  对照组及特重度组烧伤后不同时间红细胞、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略)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1,b:与对照组比较P<0.05,c:与伤后第1天、第3天比较P<0.05。

  3  讨论

  贫血是严重烧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及时了解不同时期贫血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程度,对纠正贫血,提高大面积烧伤治愈率意义重大。我们对70例中度以上烧伤患者伤后红细胞7项参数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伤后第1天RBC、HCT、HG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这主要是由于严重烧伤早期虽然体内红细胞受热力直接损伤出现大量红细胞破坏,但由于红细胞丧失是与血浆丧失并存的,而且在烧伤早期血浆丧失更为严重,因此这时患者体内血液处于浓缩状态,单位体积内RBC、HCT、HGB浓度相对增高,故此期检测红细胞上述参数无法准确判断贫血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而RBC、HCT、HGB短期增高后很快出现降低,伤后第3天与伤后第1天比较明显降低(P<0.05,P<0.01);此后 RBC、HCT、HGB三项参数随病程延长和伤情加重而继续降低,RDW则继续升高,这说明烧伤所致后期性贫血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内在因素,烧伤所致后期性贫血的病理因素还有待探讨。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均一性的指标,Bessman根据不同病因贫血者RDW与MCV的改变,提出了一种新的MCV/RDW贫血分类法[1],它不仅弥补了传统贫血分类法的不足,而且还更为客观的反映了造成各类贫血的原因。依照该分类法本文三组患者烧伤早期MCV与RDW无明显改变(P>0.05),故应归属于正细胞均一性贫血,此期该类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内红细胞急性破坏(即失血)所引起。中度、重度及特重度烧伤组从伤后第7天开始,RDW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由此推断,后期这种贫血可能属于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有学者认为造成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混合细胞性贫血,即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的同时并伴有缺铁。据此,笔者认为治疗严重烧伤后期贫血若能在给予外源性输血和铁剂补充的同时给予适量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可能疗效更佳。另外,本组患者伤后MCHC较健康对照组虽改变不显著(P>0.05),但均呈下降趋势,其降低程度亦随病程 延长而逐渐加重,说明若烧伤后期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贫血则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引起细胞体积缩小,最终导致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PV主要反映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生成情况,也与血小板超微结构和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若因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骨髓代偿性增生则MPV增大,而若因骨髓增生低下造成血小板减少,MPV则减少或不变,因此烧伤后通过观察MPV的变化可了解骨髓的增生状态。PDW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均一性的一个指标,一般MPV增大时,因MPV大小不一,PDW也增大。本文70例患者从伤后第3天开始(重度烧伤组第1天开始)MPV、PDW明显升高(P<0.05,P<0.01),伤后第7天上述改变更加显著并达峰值,第15天、第20天逐渐回落(重度烧伤组回落缓慢);伤后PLT明显降低(P<0.05,P<0.01),与 MPV、PDW的变化相反,分析认为可能是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大量血小板沉积、黏附、聚集在损伤组织内,外周血中PLT降低,同时骨髓中巨核细胞代偿性生成新的大体积血小板,导致MPV增大。可见MPV的增大既是伤后病理生理变化,也是机体的自身有益反应。特重度烧伤组PLT、MPV、PDW在第1天就出现了明显改变(P<0.05,P<0.01),且回落缓慢持续时间长,提示PLT降低及MPV、PDW增高持续时间与烧伤程度有关。朱雄翔等[2]报道严重烧伤早期PLT显著降低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烧伤面积越大,病情愈重, PLT降低越明显,MPV增加越显著。随着病情的恢复和好转,PLT逐渐回升而MPV也逐渐回落。如果在临床上出现 PLT持续下降,同时MPV不变甚至减小,提示骨髓增生受到抑制。由于烧伤患者骨髓采集受到限制,对严重烧伤患者通过血小板参数分析可了解骨髓增生状态,对预后判断及提供治疗依据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Bessman JD.Im Proved classif cation of Qnemia by MCV andRDW[J]. Am J.Clin Pathol,1983,80:322.

    [2] 朱雄翔,陈肇,徐明达.严重烧伤早期血小板计数变化对预后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7,22(1):303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