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后早期局部联合药物注射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5-26 浏览次数:928次
作者:孙进华,焦建强,刘根立
【关键词】 早期
我院自2000年2月开始,采用早期局部联合药物注射预防增生性瘢痕89例,同时在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分别用加压疗法63例、疤痕贴72例为自身对照组,结果发现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男42例,女47例;1~12岁39例,12~60岁50例;对照组一般情况与治疗组相同。
1.2 方法 对照组及治疗组均选择深Ⅱ°烧伤创面,当创面上皮覆盖后立即开始治疗。因瘢痕增生到创面愈合后3~6个月达到高峰 [1] ,我们选择治疗6个月。作者单位:071000河北省保定市第五医院
1.2.1 治疗组 根据面积大小配制药液,最大剂量曲安奈德40mg(昆明积大制药公司),透明质酸酶1500U(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平阳霉素8mg(天津太河制药厂),利多卡因10ml。用1ml注射器抽取药液紧贴皮下边退针边注药(不要在表皮下,否则引起表皮坏死),一个部位注药0.5ml。视局部皮肤充血情况,若瘢痕皮肤红润即再次注射,一般1~4周注射1次。持续治疗6个月。
1.2.2 加压疗法组 弹力绷带压迫法,压力3.0kPa左右,每天24h连续加压,更换衬垫物及清洗皮肤1次,时间不得超过30min,持续治疗6个月 [2] 。
1.2.3 疤痕贴治疗组 用绷带固定疤痕贴(上海东月医疗保健用品公司),每天持续20h以上,每日清洗疤痕贴及瘢痕皮肤表面,疤痕贴用1个月更换 [3] 。
1.3 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分显效,有效,无效3类。显效:未出现痛痒症状,形成的瘢痕扁平,触之柔软,无硬结;观察治疗后12个月无复发。有效:未出现或有轻微痛痒症状,瘢痕轻度充血,有60%~70%软化扁平;观察治疗后12个月无复发。无效:有明显的痛痒症状,瘢痕充血明显,质硬,高出皮肤平面;疗程结束后12个月内又复发者。
2 结果
经过12个月的随访,治疗结果见表1。表1 3组治疗结果 (略)注: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瘢痕形成是皮肤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后组织修复的必然结果。目前用于预防增生性瘢痕的方法,主要有加压疗法和硅凝胶外敷方法,经临床对照此两种方法疗效明显不如治疗组。当机体组织特别是皮肤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后,创面先出现炎症反应,白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浸润,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引导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并合成大量的胶原和基质,以及毛细血管芽的增殖,形成肉芽组织,最后上皮爬生覆盖创面,进入创伤愈合 过程的重塑期。在创伤愈合过程的重塑期,胶原代谢与排列的异常和过多基质的沉着,导致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2]。可见瘢痕形成在肉芽组织形成时即已开始。所以我们早期在创面上皮覆盖后即开始药物注射,以阻止胶原和基质的过多形成,达到预防增生性瘢痕的目的。瘢痕的形成是因为胶原的合成与降解不平衡,过多基质的沉着及肌成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所造成。曲安奈德能抑制胶原a-肽链和脯氨酰羟化酶的合成,使胶原合成减少,同时能诱导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酶,使胶原降解增加;平阳霉素能有效地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它还能抑制瘢痕增生过程中的免疫反应;透明质酸酶是蛋白分解酶,能分解组织基质中的玻璃酸粘多糖,使氨基葡萄糖的C1和葡萄糖醛酸的C4间的氨基己糖键断裂,通过此酶作用,透明质酸等粘多糖的粘滞性可显著降低,对减少组织粘连起到解聚作用,并可使注射的药物和局部的渗出液易于扩散和吸收 [2] 。本组药物配伍可协同作用,减少药物用量,未见毒副作用的发生。
加压疗法和疤痕贴治疗需24h连续应用且持续治疗6个月,患者很难坚持下来,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治疗起来很痛苦。在加压治疗时,因表皮很脆弱稍有不慎就造成溃破。而药物注射就不存在这些缺点,并且此项技术简单易学便于推广。不足之处是因注射药物剂量所限,不能大面积预防增生性瘢痕。我们最大应用面积为15cm×15cm。
参考文献
1 戚可名.整形美容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8.
2 蔡景龙,张宗学.现代瘢痕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