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1-09-21 浏览次数:441次
作者:杜正银,江波 作者单位:安徽怀远县中医院内3科 怀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 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42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MS 好发于青年女性(29例),常见症状为肢体无力(29例)、视力障碍(22例)和感觉障碍(21例)。病变累及大脑半球30例,视神经28例,脊髓23例,脑干9例,小脑4例,所有病例MRI检查均有阳性改变,CSF检查IgG鞘内合成率阳性16例,寡克隆区带阳性19例,抗髓鞘碱性蛋白(MBP)抗体阳性15例。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28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阳性16例,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20例,急性期甲强龙冲击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缓慢激素减量及小剂量激素长期维持治疗,随访至200801仅有7例复发。结论 结合临床特点、MRI、脑脊液免疫学、诱发电位检查能明显提高临床确诊率。急性期甲强龙冲击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急性期病程,缓慢激素减量及小剂量激素长期维持可能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诱发电位,磁共振成像
我院200401~200801收治确诊为多发性硬化患者42例,采用以MRI为主的综合诊断方法及激素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中男13例,女29例,男女之比为1∶2.23,首发年龄21~49岁,平均(34.7±9.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Poser[1]的MS诊断标准,其中临床确诊29例,实验室确诊13例。
1.2 临床表现
1.2.1 前驱因素:15例首发前有明确诱因,感冒11例(其中3例体温增高),紧张劳累2例,腹泻1例,醉酒1例。复发以感冒为诱因者6例。
1.2.2 病程及发病形式: 病程1周~6年,发作次数1~3次,首次发病29例,男10例,女19例;2次或2 次以上发作(2~3次)者13例,男3例,女10例。急性起病(1 周内达高峰) 23例,亚急性起病13例,慢性起病6例。
1.2.3 首发症状:肢体无力13例,视力减退9例,感觉异常8例,眩晕、复视5例,头昏、头痛3 例,共济失调3 例,尿失禁1例。
1.2.4 临床症状:①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症状,共29例(69.05%),双下肢瘫痪15例,偏瘫12例,四肢瘫2例。②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22例(52.38%)。③感觉障碍:共21例(50%),有感觉障碍平面者13例,偏身感觉障碍7例,周围型感觉障碍1例。④头晕、头痛9例,共济失调6例,听力下降5例,二便障碍5例,癫发作2例,惊恐等精神症状1例。
1.2.5 病变部位:病变累及大脑半球30例,视神经28例,脊髓23例,脑干9例,小脑4例。
1.3 辅助检查
1.3.1 MRI:所有病例MRI检查均有异常改变,表现为侧脑室周围、脑干、脊髓、小脑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WI、长T2WI信号。
1.3.2 脑脊液:①脑脊液检查: 本组共39例患者行腰穿检查, 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2 例, 压力在210mmH2O以内,3例细胞数轻度升高,最高达20×106个/L,蛋白升高21例, 均在1.0g/L以下,IgG 鞘内合成率增高16例, 寡克隆区带阳性者19例,抗髓鞘碱性蛋白(MBP)增高15例。
1.3.3 VEP、BAEP及SEP:38例行VEP 检查异常28例(73.68%),其中6例(21.43%)无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症状或视盘苍白体征。BAEP 检查40例中异常16例(40%),其中11例(68.75%)无听力下降或丧失症状、体征。35例行SEP检查异常20例(57.14%)。
1.4 治疗方法及结果
1.4.1 急性期治疗:39例病人予以甲基强的松龙1000mg/d,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缓滴3d,改为甲强龙500mg/d缓滴3d,然后改为地塞米松20mg/d静滴3d,改为地塞米松10mg/d静滴3d,此后改为强的松60mg口服。其中8例同时给予丙种球蛋白0.2g/(kg•d) 静滴,连续5d,所有患者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但多次复发病人(既往多次使用激素治疗)激素冲击后症状改善时间延迟,改善程度不及初次发病使用激素治疗者。
1.4.2 缓解期治疗:急性期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改为强的松口服,缓慢减量,每2周减5mg,如病情无反复在最后剩余5mg时可口服1~2个月后停药,对8例多次复发病人予以半片强的松(2.5mg)隔日1次长期口服,其中3例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本组病例随访至200801(随访1~4年)仅7例复发。
2 讨论
MS是中枢神经系统以白质受累为主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有缓解和复发交替,病灶多发,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样[1]。MS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病毒感染激活自身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受到攻击所致,发病率为3~5/10万,20~40岁发病,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1.4∶2)[2],有报道认为女性多发可能与男性激素,如睾酮的保护作用有关[3]。本组病例首次发病年龄20~49岁,男女之比为1∶2.23,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国内有文献报道MS首发症状前3位依次为视力障碍、肢体无力、肢体麻木[4],同时关于MS较常见的发病部位,欧美等国以大脑白质尤其脑室旁受累多见,而中国、日本等则以视神经与脊髓受累多见[5]。本组统计资料显示首发症状前3位为肢体无力、视力障碍、感觉障碍,病变部位依次为大脑半球、视神经、脊髓,与文献报道不符,可能与病例数过少有关。
MS病变部位广泛,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故实验室检查对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组病例中39例行脑脊液检查, 寡克隆区带阳性19例(48.72%),IgG鞘内合成率增高16例(41.03%),低于文献报道欧美国家的80%以上的阳性率[6],考虑可能与我国MS的类型、检验时间及激素治疗等有关。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 是构成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脑脊液MBP的变化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有无髓鞘脱失的特异性生化指标,Egg等[7]检测MS患者血清抗MBP抗体总阳性率为59%,各临床类型间无明显差别。本组病例抗MBP蛋白阳性率38.46%,低于国外报道。
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当神经纤维脱髓鞘时, 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减慢, 通过VEP、BAEP、SEP检查, 可发现该传导系统的病变。MS的Poser诊断标准强调亚临床证据作为MS空间多发的证据,诱发电位检查即可发现临床病灶,也可发现无症状病灶,本组病例VEP、BAEP、SEP分别为73.68%、40%、57.14%,而VEP异常中的21.43%及BAEP中的68.75%均为亚临床病灶,可见诱发电位检查在MS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可清楚显示脑和脊髓内的临床及亚临床MS病灶,同时有研究表明可通过磁共振技术对MS病人认知功能受损情况进行评估[8],MS病灶在磁共振成像上多呈斑片状,T1WI可为低、稍低或等信号, T2WI多为高信号,本组所有病例MRI检查均有上述异常表现,可见其在MS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具体作用机制包括强烈的免疫抑制作用,通过免疫介导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减轻炎症和水肿以及下调黏附分子表达,使进入脑细胞的淋巴细胞减少,达到修复血脑屏障,减轻炎性损害等[9]。本组中39例患者使用甲强龙冲击治疗,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报道大剂量甲强龙加丙种球蛋白疗效优于单用激素[9],但丙种球蛋白费用昂贵, 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对经济条件允许者应予以联合使用。缓解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复发,国外有研究表明干扰素β可减少复发次数及复发的严重程度,增加无临床症状的时间[10],但由于其费用高昂,国内无法广泛使用。我科对于所有MS病人采用激素冲击后缓慢减量,部分多次复发病人给以小剂量激素长期维持治疗,短期内取得很好效果,随访1~4年只有7例复发,但由于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具体效果还待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MS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受累部位广泛,MRI、诱发电位、脑脊液免疫学等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急性期激素冲击治疗疗效肯定,但对于缓解期预防复发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Poser CM,Brinar VV.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ultiple sclerosis:an historical review[J]. Clin Neurol Neurosurg,2004,106(3):147158.
[2] 罗丽,周红雨.多发性硬化复发的生物学指标检测[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13(4):246249.
[3] Voskuhl RR. Gender issues in multiple sclerosis[J].Curr Neurol Neurosci Rep,2002,2(3):277286.
[4] 蒋宛霖, 杨友松, 李晓佳,等. 多发性硬化61例临床分析[J]. 四川医学,2002,23(6):574575.
[5] 卢宏, 孙建奎, 王左生.多发性硬化118例临床分析[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13(5):270272.
[6] Krakauer M,Schaldemose NH,Jensen J,et al.Intrathecal synthesis of free 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s in multiple sclerosis[J].Acta Neurol Scand,1998,98(3):161165.
[7] Egg R, Reindl M, Deisenhammer F, et al. AntiMOG and antiMBP antibody subclasses in multiple sclerosis[J]. Mult Scler,2001,7(5):285289.
[8] 孙厚亮,张新卿.多发性硬化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9):22242226.
[9] 陈海,江先娣,杨职,等.甲泼尼龙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多发性硬化急性期的疗效[J].广东医学,2006,27(1):121123.
[10] PRISMS ( Prevention of Relapses and Disability by Interferon beta1a Subcutaneously in Multiple Sclerosis) Study Group.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interferon beta1a in 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J]. Lancet,1998,352(9139):1498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