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显微腰间盘切除术与椎间盘镜治疗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21 浏览次数:595次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骨科疾病,患者多需手术治疗,传统开放式手术创伤较大、出血量大,不利于患者康复。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显微腰间盘切除术与椎间盘镜治疗在临床推广使用[1]。笔者对7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7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45例,女31例,年龄22~65岁,平均(41.6±3.8)岁。患者均伴随不同程度腰痛,入院均经CT及腰椎正侧位像检查,均无需行椎管内造影,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观察组:手术在头带式2~6倍可变焦自带光源显微镜下进行操作,腰椎后正中偏向患侧0.5 cm左右作2~4 cm纵切口,拨开椎旁肌,采用特制窄拉钩牵开,保证椎板、椎间隙充分显露,在椎间开小窗,咬除黄韧带,对神经根进行牵引保护,对突出纤维环、髓核进行切除。神经根管狭窄患者则需同时对神经根管进行减压,保证神经根彻底松解,彻底止血后,体内留置胶条进行引流管,缝合切口。②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体位,切口部位、方向等与观察组同,长度为1.5 cm,将导针插入至椎板间隙,逐步扩张后安放工作通道,对通道内软组织进行充分清洗,在椎管上钻1 cm直径的圆形骨窗,放置内窥镜,放大视野,保证镜下组织可被清洗分辨,采用专用手术器械对病变部位进行处理,间盘切除过程与观察组同。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生素药物治疗,同时采用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术后24~48 h拔出引流管,术后72 h后可在腰围保护下下床行走,进行抬腿训练,术后10 d左右拆线,3周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强化腰背肌训练。
1.3 疗效判定[2]:痊愈:术后临床症状消失,可进行正常生活。显效:腰酸腿痛等症状基本消失,小腿有轻微麻木酸胀,过度负重或久坐后明显。有效:疲劳后腰部酸痛明显,需间断休息,患者正常体力未恢复,无法进行劳力活动。无效: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需再次手术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痊愈13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6.2±5.9)min,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8.6±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2.57±0.6)cm,对照组患者切口长度(1.25±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05±0.51)d,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24±0.2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均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显微腰间盘切除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势,然而其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学习进展较长,而立体视觉及周围视野的二维视野导致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手术适用症较为局限,同时一些侧陷窝严重狭窄、某些关节突增生内聚患者手术操作更加复杂,难度更大,因此对技术难度要求更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两种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效果,而显微腰间盘切除术操作时间较长,手术适应证较多,不利于临床推广使用,椎间盘镜在推广使用方面有显著优势。
4 参考文献
[1] 滕海军,王 亮,郭志良,等.Quadrant通道下与椎间盘镜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9):1651.
[2] 张 良,王 强,纪 权,等.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中远期疗效及腰椎MRI影像变化[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