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36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9-23  浏览次数:394次

  作者:王传玲1),高文良2)  作者单位:1)山东莱芜市第十七中学 莱芜 2)山东莱芜市妇幼保健院 莱芜

  【关键词】 脑梗死,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除溶栓治疗外,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为减少后遗症、减轻残疾程度,我科自200601~200812应用依达拉奉治疗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601~200812入院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诊断标准按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进行评分,病程3 h~3 d。治疗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40~79岁,平均60.5岁;临床类型:轻型18例,中型12例,重型6例;并发症:高血压28例,冠心病10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6例。对照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38~76岁,平均59.3岁;临床类型:轻型20例,中型11例,重型5例;并发症:高血压26例,冠心病11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7例。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心电图及血压等,2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0.9%的氯化钠溶液100 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则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0.9%的氯化钠溶液100 ml中静滴,疗程均为15 d。基础治疗均给予胞二磷胆碱0.5 g静滴,1次/d,肠溶阿司匹林75 mg/d,口服。同时,根据病情给予脱水、降血压、降血脂及降血糖等治疗,并积极处理并发症。

  1.3 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的判定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用均数±标准差,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疗效观察 2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依达拉奉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3例,肝功轻度异常(转氨酶升高)1例,轻度肾功能异常1例,停药后均很快恢复正常;对照组胃肠道反应2例,轻度肝功能异常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梗死发生后,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大量兴奋性氨基酸增加,激活自由基连锁反应,产生大量的有害羟基和其他毒性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使蛋白变性、酶失活,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脑细胞继发性损伤或坏死。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合成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化学名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分子量174.2,是一种小分子物质,且是一种脂溶性基团,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起作用。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具有清除脑缺血后增加的有害的羟基和其他毒性氧自由基,抑制由此引起的脂质过氧化路径,抑制脑内白三烯的合成,抑制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减轻对脑神经细胞毒性作用,改善缺血与水肿,改善神经功能[4]。本组治疗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显著降低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2.

  [4] 宋妤.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2):13113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