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4-03-07  浏览次数:638次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由于静脉血流受阻,静脉壁受损和静脉搏血液呈高凝状态而形成,是下肢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该并发症若处理不当易遗留诸如水肿、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人们的健康。为预防DVT发生,我院加强了预防性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18~72岁。股骨颈骨折15例,胫腓骨折40例,股骨干骨折30例,其他15例。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功能测定、伤口察看、药物给予等。

1.2.2试验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具体做法如下。

1.2.2.1心理干预:下肢骨折的患者一般创伤大,疼痛明显,且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工作和生活能力受到较大的影响,容易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特别是手术后患者初步出现肿胀后,更会因担心术后效果而加剧不良心理。加之看到其他已发生DVT的患者,更加恐慌。因此护士要及时与其进行沟通,告诉他们只要术后多方面进行预防,可有效预防DVT的形成,增强患者的信心,促使其更好的配合护理。

1.2.2.2预防知识宣讲: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DVT的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不良后果,让患者提高警惕,积极主动配合术前及术后相关锻炼。长期卧床、高龄、伴有糖尿病、肥胖、有吸烟习惯、下肢静脉曲张等情况的存在较易发生DVT,针对以上情况护士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教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比如长期卧床的可以按时给予按摩、伴有糖尿病的指导尽量控制好血糖浓度、肥胖患者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控制体重、有吸烟不良习惯的指导其尽早戒烟。

1.2.2.3饮食指导:从上述已明确糖尿病、肥胖等均与DVT发生有关,由此可见饮食也是预防DVT重要方面之一。指导患者以清淡、高蛋白、高纤维、低脂饮食为主,以促进伤口愈合,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便秘造成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由于Vit K会诱发血栓的产生[2],因此叮嘱患者勿食用富含Vit K的饮食。并可根据季节特点及患者日常饮食习惯,为其制定合理菜单,供其选择。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嘱患者戒烟,防止烟草中的尼古丁刺激血管,引发痉挛。

1.2.2.4病情观察:术后应绝对卧床休息,每2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一次体位,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多与患者沟通,询问患者下肢感觉,同时严密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下肢动脉搏动等,定时测量患肢的周长,以掌握是否有肿胀发生。一旦出现疼痛、肿胀、紫绀等情况,将患肢抬高,一般高于心脏水平20 cm。同时叮嘱家属勿进行按摩、热敷,以防止血栓脱落。若肿胀严重,可酌情给予利尿剂,以缓解肿胀。

1.2.2.5功能锻炼: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给予安排适当的运动,术后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在床上做主动及被动运动。如踝关节的屈伸、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等,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护士要事先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幅度、力度,必要时可进行示范,让患者正确掌握,正确锻炼,以达到预期目的。在其锻炼时护士要密切配合,边进行边讲解每个运动的作用,提高患者的配合力度。功能锻炼刚开始不宜时间过长,30 min/次,3次/d,锻炼时询问患者的感受,以免过于疲劳。待患者逐步恢复后,逐步增加运动量,以达到通过肌肉收缩促进下肢血流速度,排除淤血,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2结果两组DVT发生率及其他指标比较:试验组5例发生DVT,对照组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便秘率、下床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小结

骨折后血小板数增加,凝血因子含量增多致使抗凝血因子功能减弱,从而使得静脉血液呈高凝状。同时在骨折过程中患肢受到牵拉、扭曲等作用使下肢静脉改变,血管内皮细胞也遭受损伤,被激活的血小板会释放更多的活性物质,加快了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从而形成深静脉血栓[3]。我院通过给予心理、健康教育、饮食、体位、功能锻炼等方面全方位预防性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DVT,同时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其更快康复。

4参考文献

[1]宋金兰.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66-572.

[2]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90.

[3]余苑.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0,10(2):9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