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个体化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559次
由于骨折本身的创伤,加上手术对骨骼周围组织的损害,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常出现剧烈的疼痛反应。这不仅带给患者极大痛苦,而且妨碍饮食睡眠,改变呼吸、脉搏、血压等体征,对于某些年老体弱的患者,可能诱发危险的并发症。近年来,骨伤术手疼痛可选择的临床镇痛药品越来越多,但仍有50~75%患者的疼痛得不到有效缓解。对此,研究者倡导建立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1]。认为特别护理是减轻骨科术后疼痛的最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140临床骨伤患者的观察,探讨个体化护理方式对减轻骨伤患者疼痛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是无血管神经损伤的骨伤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单号观察组,双号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3.5±10.3)岁;对照组男3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2.8±12.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骨伤部位及程度等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比组患者实施传统的骨折术后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个体化特别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指导:根据每位患者文化程度、职业、个性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方式向其介绍手术方式及术后疼痛管理方法。解答患者疑问,消除他们的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
1.2.2 术后护理:对患者进行基本生命体征监测,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同时留意患者疼痛表现及情绪状况,及时进行适当护理干预。包括:①环境干预:病房避免拥挤嘈杂,保持床位整洁,温暖舒适,采光通风良好,合理设置监护仪器,减少设备噪声。②正确体位指导:根据每位患者的骨折部位,指导他们如何保持合适的体位和正确翻身。提供软枕给患者垫高患肢。根据不同的恢复进程和活动要求,帮助他们调适牵引及固定的松紧度。③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不同个性,采用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提供患者听音乐、看电视、看小说等娱乐方式;指导患者深呼吸,想象放松等自我调适方法,使其放松身心;利用冷敷、热敷和按摩等方法缓解紧张,转移注意力。④功能锻炼: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恢复进程,具体指导他们进行合适的功能锻炼。术后第1天患肢轻微肌肉舒缩,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术后1周加强关节活动,配合适当器材进行全身锻炼。
1.3 效果评价:采用VAS评分法。10级评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剧烈疼痛。由患者自我报告和护士客观评分,取两者均值作为评分值。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当天,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比对照组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从术后第1天起至术后第4天,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P<0.01)。
3 讨论
医学界将疼痛确认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外的第五个生命体征。疼痛刺激可以影响到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疼痛会导致中枢神经病理性重构[2]。当大于敏化阈限的疼痛作用于人体时,就会激活中枢神经的某一类特异性神经纤维,使人体感痛觉阈限下降,出现疼痛过敏。疼痛不仅使患者遭受痛苦,而且是妨碍患者正常康复的不利因素。疼痛可能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发作中释放的致痛和炎性介质,会加重伤口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并引起机体内部激素和酶代谢的异常反应,导致蛋白分解加快,合成减慢,不利于伤口愈合。患者在疼痛的状态下出现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也会影响机体的康复。尽管目前采用药物镇痛的方法很多,如麻醉、超前镇痛等[3-4]。但临床中骨科患者的术后疼痛问题仍很突出。王志强等研究表明,41.4%的患者术后感受重度疼痛,45.1%的患者经历中度疼痛[5]。这反映出控制骨科术后疼痛仍未得到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措施和方法还需要积极改进。
医学研究已经表明,疼痛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受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除了创伤的外在因素,不同年龄、个性、文化水平等都会影响个体对疼痛刺激的耐受性。比较而言,长者比幼者对疼痛的耐受力更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比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更耐受疼痛。同等程度的疼痛,男性的主观感受比女性更高,性格外向者比内向者反应更强烈。心理因素也从多个角度影响对疼痛的感受性。焦虑程度可影响痛觉敏感性[6]。他人的暗示和患者本身的注意力等,均可引起其对疼痛的关注度。
由于骨科术后疼痛存在多种主客观影响因素,有效的疼痛管理必须灵活针对每一个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因此,必须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干预[7]。当前,研究者提出推广“以护士为基础、以麻醉师为督导”的新型疼痛管理模式。医院组建专业团队负责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工作,并建立以护士为基础的疼痛管理工作小组,对负责骨科术后患者护理的护士进行全面的疼痛知识培训,再由护士根据患者的受伤类型、病情变化、个体特点,对疼痛做出准确评估,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宣教,并根据疼痛的评估结果进行分阶梯的有效镇痛治疗。这种模式的实施已被证实能够有效减轻骨折患者术后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治愈率。
本研究显示,术后第1天起至术后第4天,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P<0.01)。提示对于骨科术后患者应发挥护理干预的作用,针对每位患者的个体特征,采取个性化护理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疼痛护理控制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张春玲,孙胜男,张春燕,等.创伤骨科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2,27(2):25.
[2]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78.
[3]Messerer B,Gutmann A,Weinberg A,et al. Implementationof a standardized pain management in a pediatric surgery unit[J].Pediatr Surg Int,2010,26(9):879.
[4]Campiglia L,Consales G,De Gaudio AR.Preemptive analgesia for postperative pain control:a review[J].Clin Drug Investig,2010,30(Suppl 2) :15.
[5] 王志强,林剑浩.影响骨科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北京40所医院调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10):798.
[6] 张红霞.心理护理对创伤性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心理状态影响的评估[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6):99.
[7] 陆红艳.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新思路[J].吉林医学,2010,31(31):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