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折32例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24 浏览次数:538次
多发性骨折多发于建筑业和交通业两个行业,由于施工时出现意外,往往造成多发性骨折,一般情况下受到高速度或者暴力伤,骨折程度比较严重[1]。本次研究为了研究并探讨多发性骨折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 月收治的32例多发性骨折患者(以肢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骨折患者进行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2例多发性骨折患者(以肢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此次调查的32例多发性骨折患者均为发病初即一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男18 例,女14例;年龄33~79岁,平均(45.3±12.6)岁;病程2~15 个月,平均10个月。交通事故9例,高空坠落7例,机器损伤6 例,其他6例。
1.2 方法
1.2.1 急救措施:患者一入院,观察患者肢体骨折程度,给患者输血,避免大出血和休克。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立即采取报名措施,进行抢救治疗。
1.2.2 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具体操作:①患者取平躺位,两足固定在足托上,双下肢伸直,外展30°。②在C型X线监视下确定对位对线良好,运用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联合局部浸润麻醉的麻醉方法,接下来在患肢股骨大转子位置除进行无菌消毒。③在C 型X线机监视下于股骨距位置打入导针,确保四肢的前倾角和颈干角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导针深度以进入股骨头软骨下1 cm为宜。④紧贴导针位置做小切口,用加压空心螺钉顺导针进入,固定前倾角,然后打入第2枚导针(平行于第一枚),运用上述的操作方法拧入加压空心螺钉,祛除导针,确定活动没有异常后,进行小切口的缝合。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判断标准:优: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愈合后的骨折没有出现畸形,可进行正常的运动。良: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解剖完成恢复,愈合后的骨折不出现畸形,患者的正常运动能够基本恢复。中: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的骨折基本上愈合,解剖基本恢复,部位愈合后的骨折出现畸形,患者能够进行部分运动,但仍然有一些运动受到了限制。差:患者的骨折,解剖,愈合后的骨折以及生活活动都受到了影响。
2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改善了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例数很少。其中优12例,良8例,中7例,差5例,总有效率为84.375%。手术时间(60.32±14.90)min,出血量(100.24±45.68)ml,骨骼愈合时间(56.32±20.45)d,发生并发症2例。
3 讨论
随着交通运输、工矿生产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多发性骨折的手术治疗的设计逐渐完善,本次研究采用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从手术治疗时间、出血量、骨骼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的例数等方面来看,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多发性骨折一般伴有失血性的休克,并发其他脏器或者组织的损伤,在治疗前一定要进行急救来保住患者的生命。此外,多发性骨折在临床诊断时经常出现漏诊,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恶化。其他治疗方法骨外固定的微创手术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好的,其具有以下优势:①可通过增加刚针的数目来调整固定的强度。 ②骨折愈合后,可通过减少钢针的数目来降低固定的强度。③该手术方法操作比较的简单,安全性比较的高。④可以有效防止骨折处的组织面积出现大幅度的剥离。⑤有效降低应力遮挡效应的概率。⑥当骨折患者再次出现移位后,便进行调整,而不必在进行第二次手术治疗。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将探讨此种方法达到临床疗效。
4 参考文献
[1] 杨海平,王文格,乔国勇.多发性骨折23例的诊治体会[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1):4.
[收稿日期:2013-07-02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