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眩晕治验3则

发表时间:2011-09-28  浏览次数:428次

  作者:王倩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莱芜市雪野旅游区上游中心卫生院

  【关键词】 眩晕,治验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其病机多归纳为风、火、痰、虚四方面,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治其本为主。以上为眩晕的常规辨证治疗。然而临床上往往病情错综复杂,既有一定之规,又有千变万化。临证时当知常达变,方能得心应手。病案1:患者,男,49岁,2008年3月2日初诊。患高血压7年,常服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一直未得到良好控制。平时喜饮酒,近日因生气血压上升至210/120mmHg。自述头痛头胀,眩晕,如坐舟车,伴恶心、呕吐,面色潮红,心烦急躁易怒,口渴欲冷饮,大便干燥,数日一行。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有力。服用平肝潜阳熄风之剂未见效。辨证为阳亢火盛动风,给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大黄9g,黄连9g,黄芩9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天麻15g, 栀子10g,牛膝15g,钩藤15g,5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大便日1次,稍稀,无头痛头胀,无恶心呕吐,仍感轻微头晕,口渴,原方大黄改为6g,继服5剂诸症消失。按:此患者的脉症表现为一派火热内盛之证,心主血属火,肝藏血属木,心火盛则肝火旺,肝火旺则阳亢动风,治疗与其平肝熄风,不如清泄血中火热更直接,火热得清,则阳平风灭。方中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和栀子清热泻火,生龙骨、生牡蛎、天麻、钩藤镇肝熄风潜阳,牛膝引血下行。诸药合用,疗效甚佳。病案2:患者,女,56岁,2009年10月7日初诊。患眩晕5年,每因生气恼怒而诱发,血压正常,颅脑核磁共振、心电图均未见异常。自诉:眩晕,不敢睁眼,不敢转头,伴往来寒热,胸闷烦躁,纳呆,失眠,口干,口苦。舌淡红苔白腻,脉弦。辨证为少阳病兼有水饮,治疗宜和解少阳温化水饮,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10g,桂枝10g,干姜9g,花粉15g,牡蛎15g,泽泻10g,黄芩g,茯苓15g,甘草10g,3剂后眩晕明显减轻,原方继服7剂,诸症尽除,继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按:此患者眩晕,往来寒热,胸闷烦躁,口苦,属邪郁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每可导致水饮留结其中,水停气郁不能化生津液,故口渴。柴胡桂枝干姜汤即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桂枝、花粉、生牡蛎、干姜而成,其中小柴胡汤解郁散结和解少阳,桂枝通阳化饮,生牡蛎入肝、胆、肾经,有镇静、化痰作用,它与泽泻配合,善能驱逐水气。此方有调和阴阳,解郁散饮之功,对于因精神因素刺激或处于更年期的眩晕患者有较好疗效。病案3:患者,女,65岁,2010年2月11日初诊。患高血压3年,眩晕头痛反复发作。就诊前2天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测血压200/115mmHg。颅脑CT未见异常,服用非洛地平、尼莫地平及平肝潜阳之中药,血压降至180/100mmHg。仍感眩晕、头痛,恶心,呕吐涎沫,伴手足逆冷,舌淡苔白腻,脉细。辨证属肝胃虚寒,给予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0g,人参10g,生姜10g,砂仁15g,代赭石15g,茯苓15g,陈皮15g,半夏10g,大枣5枚。3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血压降至140/90mmHg。原方继服7剂巩固疗效。按:此患者虽患高血压,但并无肝阳上亢之表现,故服用平肝潜阳之药自然无效。《伤寒论》云:“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结合患者脉症表现,给予吴茱萸汤温肝暖胃止呕,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既能辛散以驱寒,又能降逆下气,配合砂仁代赭石止吐,茯苓、陈皮、半夏健脾和胃,人参、大枣补虚,方药对证,故药到病除。常变观是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即通常所说的知常达变。“常”指辨证的常规性思维,“变”指辨证的变化性思维,这就要求医生既要掌握疾病诊疗中的普遍性,又要明确疾病发展变化的特殊性,证变治亦变,治变方亦变,做到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证治相合,方证相对,如此方不致误。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