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桡骨远端骨折的三种治疗方法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463次

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通常指骨折处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30 mm以内,在急诊骨折中占20%左右[1]。对11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14例,致伤原因:52例为交通伤,31例为坠伤,14例为跌伤,7例为砸死,10例为其他伤,所有患者均为闭合伤,分为三组,Ⅰ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5±12.4)岁。A型 7例,B型5例,C型9例,采取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Ⅱ组29例,男 11例,女18例,平均年龄(46.7±11.7)岁,A型9例,B型7例,C 型13例,采取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Ⅲ组64例,男24例,女40 例,平均年龄(45.9±11.2)岁,A型21例,B型18例,C型25例,采取“T”形钢板内固定。三组患者性别、年龄、AO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Ⅰ组采取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经过X线检查确定骨折情况,局部麻醉后注射5 ml 0.5%利多卡因,手法复位骨折处,然后在桡侧放置压力垫,采用四块小夹板固定,采用续增包扎法固定夹板,再用绷带分别绑扎夹板中间及两端,摄X线片检查。②Ⅱ组采取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自桡背侧入路,做5~7 cm切口,显露断端,直视下将断端复位,侧置入2枚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将针尾折弯剪断,埋于皮下,缝合创口,用石膏外固定。③Ⅲ组采取“T”形钢板内固定,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骨折移位方向以桡骨远端掌侧入路或桡骨远端背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后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可适当给以石膏托功能位外固定。

1.3 疗效评定:术后随访6~18个月,按照Dienst评估标准,可和差被认为疗效不理想。优:掌屈或背伸减少低于15°,患肢功能以及握力与对侧相同,关节功能正常;良:掌屈或背伸减少大于15°,低于30°,患肢功能以及握力基本正常,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掌屈或背伸减少大于30°,低于50°,患肢功能以及握力与对侧相比较弱,关节活动较为受限;差:掌屈或背伸减少大于50°,患肢功能以及握力与对侧相比明显减弱,关节活动明显受限[2]。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三组术后随访Dienst评分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Ⅰ组、 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组、Ⅱ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治疗结果明显好于Ⅰ组、Ⅱ组。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由于高能量损伤引起,治疗以稳定骨折、维持定位、恢复患者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为目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院采取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以及“T”形钢板内固定三种治疗方式,通过表1可以看出,“T”形钢板内固定在Dienst 评估优良率为89%,治疗效果较好。传统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对于患肢血运较好,能促进骨折愈合,但是对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由于桡腕关节面不易达到解剖复位,并且夹板过紧会或松动,可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或短缩移位,使患者后期出现握力减退及腕管综合征[3]。克氏针内固定切口较小,创伤小,有利于骨折愈合,但是对于粉碎性骨折,在固定骨折断端时由于应力较大容易易断针。“T”形钢板内固定能够达到较好的解剖复位,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并且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较好[4]。

总之,手法复位以及克氏针内固定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稳定的患者可达到满意效果;对于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的患者采取 “T”形钢板内固定能够维持桡骨的长度,有利于骨折尽早愈合,促进患者功能恢复,达到较好的疗效。

4 参考文献

[1] 吴树华,王树金,王遥伟,等.二种方法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J].骨科,2012,3(3):120.

[2] 欧 斌.桡骨远端骨折2种治疗方法的比较[J].中外医疗,2012,33(1):50.

[3] 张振东.骨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8例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33(1):56.

[4] 李贵星.不同类型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的疗效比较[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2):200.

[收稿日期:2013-05-23 编校:潘宏竹]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