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解剖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2-04-25  浏览次数:440次

  作者:赵磊  作者单位:运城市中心医院,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 目的: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股骨近端解剖板治疗效果,同时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方法比较,评价股骨近端解剖板临床应用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方法:收集近5年来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手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病例共53 例。其中股骨近端解剖板28 例,DHS 25 例。对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的变化量和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逐项总结和比较。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的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的统计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股骨近端解剖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等优点。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解剖板,骨折内固定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及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依然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其内固定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钉—板系统,有DHS、股骨近端解剖板。第二类髓内固定系统,γ钉系。第三类多枚斯氏针或空心螺钉。3年前开始使用股骨近端解剖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为观察其与DHS治疗上的优缺点,总结和随访1年以上有完整资料的股骨近端解剖板患者28 例,并与传统的DHS作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将近3年来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手术后1年以上病例分为两组,一组为解剖板组28 例,一组为DHS组25 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及术后1 d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并作比较。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及血红蛋白变化比较 (见表1)

  2.2 随访

  解剖板组与DHS组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的统计显示,分别有56.7%和55.2%能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有37.8%和36.4%及5.4%和8.3%功能不如伤前或生活不能自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表1 两组手术创伤指标比较

  3 讨 论

  为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使其早期离床,同时避免髋内翻,恢复髋关节功能,无论年轻或老年患者在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都应手术治疗。理论上DHS在头颈部是单钉固定,无有效的抗旋转功能,有的作者证实其抗旋转度约为3.3 kg[1],负重过程中易造成螺钉松动及骨折端旋转移位。因DHS拉力钉的方向及位置在头颈有严格要求,如进钉方向稍有偏差,则给手术操作带来很大困难,以致手术难度加大,手术时间延长,间接造成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增加。

  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当螺钉位于头外上方时,易发生螺钉从头外上方割出[2]。股骨近端解剖板是根据股骨近端特点的解剖形态研制,充分考虑到该部位骨折的解剖生物力学特性适合大多数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3],其钢板头端有3个大孔穿入加压松质骨,螺钉成倒“品”字进入整复后的颈头部成三维结构固定,对骨折端有较强固定作用。穿入的螺钉可在120°~145°范围内协调,角度灵活,使复杂骨折复位固定变得容易,从而相对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及术中出血。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解剖板特点为:钢板较薄使软组织易于闭合;具有内固定必要的强度;利于股骨近端干骺端—骨干解剖特点;对骨折近端有较强固定,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螺钉与钢板分开,连接灵活,操作简单、方便;粉碎性骨折块使用拉力螺钉固定使严重骨折的复位变得简单;钢板固定干骺端部有卵圆形孔,允许皮质骨螺钉偏心或中心固定,根据骨折线情况对骨折端进行必要的加压。由于设计上的合理性,有效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间接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了术中出血量。从表1中不难看出,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过程中,应用股骨近端解剖板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DHS,所以认为选用股骨近端解剖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又年,刘莉.股骨近端解剖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8,4:1 0085 572.

  [2]钟桂午,张晓东,陈日景,等.Mar股骨近端解剖板治疗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J].解剖与临床,2005,10(2):144145.

  [3]徐峰,李奎,谢瑞卿,等.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19(1):5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