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整脊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5-08 浏览次数:450次
作者:陈李祥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龙湖人民医院骨伤科, 广东 汕头 515041
【摘要】 目的:观察推拿整脊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按就诊的顺序随机收治6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并随机收治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整脊治疗能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 整脊复位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ith clinical analysis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assage and Spine’s Manupulation to treat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Method: A method based on completely random divided design was used on the clinical study .We observed 90 cases that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60 cases were treated groups with massage and Spine’s Manupulation .and 30 cases treated with other treatment .After one o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 we compared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analysed staxixcs. Results:There was promiat different in both groups,the result of Chinese Massage and Spine’s Manupulation was significant. Conclusion:Using massage and Spine’s Manupulation can exhence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Key words: Cervical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 Chinese Massage; Spine’s Manupulation
椎动脉型颈椎病占颈椎病发病率的20%左右[1]。我们近年来运用推拿整脊配合牵引、刺五加注射液静滴等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的疗效。为进一步总结经验并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我们随机收取6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并随机收治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4~76岁,平均50.4岁,病程4d~2年;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5~74岁,平均51.2岁,病程1周至1.5年,两组患者情况基本一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全组病例的诊断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①牵引治疗:采用广州市华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QY-1型全自动牵引床进行仰卧位间断牵引,持续牵引3~6min,间歇1min,牵引时间每次30min,每天1次,牵引重量50~150牛顿,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耐受性调整牵引重量,10次为1疗程,休息1~2d后再行第二疗程治疗,牵引过程中如出现眩晕加重等不适,应立即停止牵引。②点穴推拿松筋解痉:颈椎牵引后进行,根据患者头晕程度和对手法的耐受情况,可取卧位或坐位。以坐位为例,患者端坐方凳上,全身放松,术者先用揉摩等轻柔的手法放松颈肩部的肌肉等软组织,点按印堂、神庭、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风府、大椎、天柱、风池、肩井、缺盆、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用双手拇指缓缓按压并揉拨枕后三角及第1、2颈椎关节突外侧旁等部位是本套手法治疗的重点,用力应柔和深透,以缓解头后大小直肌、头半棘肌及第1、2颈椎关节突外侧旁软组织的紧张和痉挛。一般1~2d推拿治疗1次。③整脊复位:颈项部肌肉放松后,运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颈椎侧扳法、后伸扳法等复位手法纠正颈椎及椎后小关节的错位,重点纠正第1~2、2~3颈椎椎后小关节的错位紊乱。下面重点介绍颈椎定位旋转板法:以第2颈椎棘突或关节突向左侧偏突为例,患者端坐方凳上,低头10~15度,全身放松,术者站在患者左后方,屈肘托住其下颌部,前臂和上臂夹住头部,左手放在其后枕部,右手拇指放在偏突的关节突或棘突的左外例,术者缓缓向上牵引颈椎并向左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感觉旋转力到达患椎时,左臂骤然做一个小幅度,可控制的上提并向左侧扳动颈椎的动作,同时右手拇指向相反方向推顶棘突或关节突,常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术者动作应轻巧、规范。整脊复位可1次/1~2d。④ 刺五加注射液静滴:刺五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7~10d为1疗程。⑤医疗练功:症状明显减轻后,指导患者做颈椎左右侧弯、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等保健体操,并指导患者进行九鬼拨马刀势,青龙探爪势,打躬势,掉尾势等易筋经动作锻炼。
1.3.2 对照组:采用牵引、刺五加注射液静滴、医疗练功等方法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牵引结束后,用按、揉、拔、滚等手法放松颈肩背部肌肉。
1.4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症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好转:症状、体症基本消失,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半年以内可复发; 无效:症状无减轻。
2 结 果
两组病例经2个疗程的治疗,总结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的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3.1 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探讨
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复杂,确切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明[1]。魏征等认为颈椎退变、肌肉劳损或外伤导致颈椎失稳而错位是颈椎病发作的主要原因[3]。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上行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向上跨第5至第1颈椎横突孔,其周围有椎静脉丛和丰富的交感神经丛,内侧为钩椎关节,枕部椎动脉穿出第一颈椎横突孔后便弯向环椎侧块后内侧到椎动脉沟内,并转向前方穿过环枕后膜的外缘上行进入椎管,至脑桥下缘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此段椎动脉迂曲度大,后方有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头半棘肌。因此当环枕关节或环枢关节发生错位或邻近肌肉痉挛时,均可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引起动脉痉挛而使血供受阻[3]。赖在文认为环枢关节解剖位置的改变可牵拉椎动脉,直接导致椎动脉发生痉挛、扭曲;通过对交感神经的刺激,也可以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的痉挛,是影响供血的关键,是引起头晕(或眩晕)的主要病因[4]。
现代医学认为钩椎关节的退变增生可直接压迫椎动脉,使其发生迂曲和管腔狭小或发生痉挛而引起供血障碍,但颈椎横突孔的内径,无论横径还是矢状径都大大超过椎动脉外径[5],只有当骨赘占据横突孔内径超过1/3时,才会出现症状[6]。从实践中可见到下颈段骨质的增生,特别是眩晕患者,罕有向横突孔增生者[4],临床许多事实说明,椎动脉缺血症状与骨赘大小不成正比,大的骨赘不一定都产生明显症状,小的甚至无骨赘可出现明显症状。由上述分析可知,机械压迫学说对CSA发病机理的阐释并不完善,颈椎骨质增生是CSA的发病基础,是诱因,而椎动脉及周围神经受压迫及刺激可能是发病的真正原因[7]。
3.2 疗效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有颈项部肌肉紧张僵硬,尤其是枕后三角深部及第1、2颈椎关节突外侧旁等部位肌肉紧张僵硬,及环枢关节偏歪紊乱错位等体征。经手法松解颈项部肌肉、纠正环枢关节解剖位置的异常后,患者头晕等不适即可明显减轻或缓解。进一步说明环枢关节发生紊乱错位或邻近肌肉痉挛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而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说明我们运用推拿整脊复位等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它的发病机理,加用牵引、刺五加注射液静滴、医疗练功等综合治疗能取得显著的疗效,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孙树樁.中医药治疗颈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
[3]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5.30-33,158-161.
[4]赖在文.实用疗伤手法[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5.
[5]李景银.颈椎横突孔及椎动脉的观察及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学上的意义[J].中国骨伤,1990,(1):34.
[6]单支官.颈椎血管壁骨质增生的观察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2,10(1):21.
[7]张清.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6(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