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11-01 浏览次数:412次
作者:赵光辉,王力平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小针刀 临床报道
我们自2008年以来,采用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疗效显著。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8~60岁,急性发作≤2周,均经过临床及影像学确诊。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小针刀疗法。常规消毒铺巾后,小针刀刀口与人体纵轴平行刺入皮肤,刀尖抵达治疗部位时手下有厚韧感和阻力感,先纵形切开,再横向剥离,手下感觉松动或剥离至骨面光滑无阻力即出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而定,一般治疗1~3次,两次治疗的间隔至少5天。10~15天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后的第二天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记录。
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在慢牵下进行,1天2次~3次,每次 30min,重力30kg,或以患者耐受能力而定。10次牵引治疗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记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比较两种方法治疗效果。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采用JOA(日本骨科学会)推荐的“下腰痛评分标准”(15分法)。JOA评分改善指数(RIS)=(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5-术前评分)×100%。
3.2 结 果 治疗后治疗组JOA评分及RIS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JOA评分及RIS比较
4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痹证”等范畴,发病原因为外感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或外伤筋骨致瘀血内阻,以及内有气血肝肾亏虚等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脊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在治疗脊柱疾病时,要以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为指导,树立脊柱整体观,重视辨证论治,以现代生物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仔细触诊,查找诱发下肢放射痛症状的压痛点以及指下感觉厚实、饱满,有条索状结节的部位,作为治疗靶点。
针刀疗法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把两种器械的治疗作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符合中医经络学理论和西医脊柱手术微创化理念。其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局部效应,针对腰椎的外源性稳定系统进行干预,通过针刀的直接作用,剥离、疏通肌肉、韧带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得以松解、修复,从而恢复腰椎的动力平衡;动力平衡的重建有利于阻止、减缓腰椎间盘的退变,恢复破坏的静力平衡,从而达到调整、恢复整个腰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另一方面是全身效应,针刀具有针刺的效应,且“得气”感比针刺更强,能舒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激发体内调节作用,达到“去痛致松”的目的[1]。
【参考文献】
1] 陈仕流,林明忠.小针刀并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8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