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髋螺钉加松质骨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发表时间:2011-08-08 浏览次数:374次
作者:邵贺阳,孟丽娟,陈松涛,李丹,窦志刚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中医医院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松质骨螺钉,股骨转子间骨折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骨折端血运丰富的松质骨一般能愈合,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导致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大多数学者仍主张内固定治疗。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DHS加松质骨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68例,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45~84岁,平均6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2天(平均5天),受伤原因:自己摔伤35例,机动车撞伤20例,非机动车撞伤5例。本组6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8例患有高血压,10例患有糖尿病,2例合并中风后遗症;伤后就诊时间1~72小时不等,按AO分型:A1型48例,A2型12例,A3型8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患肢给予皮肤牵引或防旋鞋制动,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症。老年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在内科医师会诊下治疗合并症。在术前充分准备的条件下于入院后2~10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前30分钟常规应用抗生素。通过切开复位,应用C型臂透视复位正确,确定股骨颈拉力螺钉位置,安装DHS固定。A2、A3型中较大的小转子骨块用拉力螺钉固定,于DHS股骨颈拉力螺钉上方用一枚松质骨螺钉固定骨折端,两钉尽量平行[1]。
1.3 术后康复
术后常规心电监护,注意术前合并症的处理和术后合并症的预防,应用抗生素1天,患肢置于外展30度中立位,穿防旋鞋。严禁患侧侧卧及骨质疏松患者过早负重。术后第2天起在床上行下肢功能锻炼,一周后鼓励患者坐起于床边。4~6周可扶拐不负重活动,不稳定骨折伴骨质疏松者,术后10~12周拍X线片,见骨折线模糊管可逐步去拐负重活动,1年后可完全负重。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解剖复位,切口一期甲级愈合,均得到6~30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术后无一例感染,无钢板及螺钉断裂。髋部疼痛4例,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周),无旋转及内翻畸形。根据黄公怡等[2]提出的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44例,良23例,差1例。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主要的致伤和致死原因之一,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有多种内科合并症,采用骨牵引治疗时间长达8~12周。骨折虽可愈合,但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护理困难、死亡率高。转子间骨折早期手术治疗,稳定固定和早期活动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法。Scheerlinck等认为65岁老年人髋部骨折保守治疗只有50%能恢复独立生活,而手术治疗者80%以上的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保守治疗须长期制动,患肢的功能,特别是膝关节功能恢复较慢。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创伤程度的降低,对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髋内翻及旋转畸形。多数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己经很少,即使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在严格控制内科疾病的同时也应按急诊手术准备。
DHS设计符合转子间生物力学特点,性能坚固,能承受280千克抗弯能力[3]具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允许近端骨折块压缩,使骨折端靠拢获得稳定,螺钉头很少穿透股骨头到髋臼,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内固定装置,可广泛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加松质骨螺钉固定具有以下优点:①具有动力加压和静立加压作用;②能持续压紧骨折两端使其密切接触;③螺丝钉在股骨头内固定作用强,即使骨质疏松的情况下应能有效固定[4];④复位准确,固定坚实可靠,由于股骨颈拉力螺钉为单根固定,不利于控制股骨颈的旋转,加松质骨螺钉固定有效地控制了旋转移位,使骨折端更加牢固;⑤螺钉固定到小转子内侧的皮质上大大加强了拉力螺钉的作用力,同时使内侧有了良好的支撑,有效地防止后期的髋内翻畸形;⑥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卧床时间,早期负重减少并发症;⑦在C型臂电视X线机透视下进行手术复位可靠,导针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本组病例获得98.5%的优良率。我们认为应用动力髋螺钉加松质骨螺钉治疗转子间骨折能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等泽.骨科内固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64
[2]黄公怡.王福权.鹅头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1984,4(6):349
[3]王福权,驿燕善,黄公怡,等.加压滑动鹅头钉的应力测试和对髋关节骨折治疗的初步结果[J] .中华骨科杂志,1990,10(3):165
[4]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