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1-09-05 浏览次数:378次
作者:田力,刘晓丹,滕伟禹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干诊科,辽宁 沈阳
【摘要】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D水平,采用乳胶凝聚法测定FDP。测定观察组68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3、7 d时静脉血DD及FDP含量的变化,同时与正常对照组57例相比较。结果 观察组血浆DD含量在发病后1、3 d较对照组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3、7 d时血浆FDP含量增高(P<0.05)。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浆DD含量增加,亚急性期FDP含量增高,这可能是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引起外周血中纤溶活性增高的一种代偿反应。
【关键词】 脑出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Ddipolymer (DD) and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patient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The DD level was determined by immunoturbidimetry. FDP was detected by latex coacervation. The changes in DD and FDP contents 1, 3, 7 d after attack of 68 ICH patients were determined to compare with those in 57 cases of control group. Results DD contents 1, 3 d after attack in I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 but FDP levels 3, 7 d after attack in I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s The increased DD content in acute phase and increased FDP levles in subacute phase of ICH might be a compensation response of increasing fibrinolysis activity in peripheral blood induced by brain tissue injury.
【Key word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Ddipolymer (DD);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
脑出血后血肿及其周围水肿带压迫脑组织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其中血肿及周围受损伤脑组织释出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局部脑血流量改变和纤溶凝血系统变化直接影响脑出血患者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从而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对68例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等的动态观察,了解脑出血后纤溶活性的变化,及时评价病情发展并指导临床给予药物干预以改善预后。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部68例患者均系我院干诊科和神经内科2004年7月~2007年4月期间收治的住院病人。年龄46~77(平均54±11.3)岁;男性35例,女性33例。正常对照组57例全部来自我院同期健康成人体检者,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
1.2 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无血栓及出血性疾病史,一年内未用过抗凝药物,既往糖尿病、心脏病及严重的肝、肾疾病患者均排除在外。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分别于入院24 h内、3及7 d空腹状态下采前臂静脉血3 ml,加肝素抗凝,室温下3 000 r/min离心8 min后取血浆上机检测。采用日本东亚公司CA700型全自动血凝仪,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DD水平,乳胶凝聚法测定FDP含量,均为原装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68例脑出血急性期即发病后24 h、3 d时血浆D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 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脑出血患者FDP含量在发病后第3、7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24 h内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生理状态下,血液中凝血、抗凝、纤溶系统活性保持动态平衡,血管破裂后主要由组织因子激发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而止血。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D区的降解肽片段,它能特异反映纤溶活性,较FDP更具有特异性,只有在体内发生血栓性病变和继发纤溶亢进时才有明显改变,其水平升高反映血液凝固性增高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有研究报道〔2,3〕,脑梗死、脑外伤和脑血栓形成后血液成高凝状态,血清纤维蛋白原、DD含量升高,因此将血浆DD浓度升高作为体内高凝的标志之一。
本组研究显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恢复期DD浓度渐降至正常水平,说明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同样存在凝血活性升高事件。其机制可能是脑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及坏死组织释放组织因子,引起凝血活性升高,颅内压升高,出血周围脑组织受压水肿或血肿压迫微循环,引起血肿周围组织缺血,从而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并进一步导致继发性纤溶活性发生,引起DD升高。文献报道〔2,4,5〕梗死、脑外伤后血浆DD含量明显增高,而且积压中DD随时间延长、病情稳定而显著降低。DD浓度越高预后越差,而且预后不良患者血浆DD值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水平。目前认为,脑出血损害后大脑释放组织因子和凝血活酶,血管床、血脑屏障破坏和凝血块分解产物,以及一些不明的神经源性、激素源性物质释放入血,激活了凝血系统,脑出血的量现同所触发、分泌的组织因子Fg经过一系列连锁反应降解成稳定而特异的产物DD,其凝血程度和Fg降解的量可以用DD的含量表达,并可作为判断脑损伤和病情危重程度准确而敏感的指标。DD检测准确快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成本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异产物,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6,7〕已证明血清中DD含量的变化能反映脑组织损伤的程度,可作为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及指导治疗的可靠指标。
另外本项研究还表明,脑出血患者FDP含量在发病3、7 d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发病后24 h内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凝血系统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及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的激肽原组成,通过酶促级联反应完成凝血过程。FDP即凝血因子Ⅰ,是由α、β、γ链各两条构成的血浆糖蛋白,后者是血凝块中的主要成分。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患者的纤溶活性减低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血凝块的形成激活体内纤溶系统,代偿性纤溶升高,导致DD增高〔2,8〕。所以在临床工作中,老年脑出血患者应慎用止血及抗纤溶药物,并在急性期后适当选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从而改善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缺血损害,有利于患者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37980.
2 张学勤,左大鹏,王秋萍,等.急性期脑卒中血浆纤溶状态的动态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1):167.
3 Yokoyama S,Takayama K,Murakami T,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a fullterm infant with coagulopathy case report〔J〕.Neurol Med Chir(Tokyo),2003;43(2):85.
4 胡晓芳,郑 伟,孟冬娅,等.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6):8657.
5 傅金阶,谈志强,谢学忠,等.7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D二聚体含量动态监测的临床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5;7(6)387.
6 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21(1):57.
7 张苏明,唐洲平.脑出血临床研究评价〔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4):2415.
8 Jin X,Zhao H,Wang JF,et al.Influence of betaendorphin on function of immune system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3;83(16):1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