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05 浏览次数:461次
作者:周敏,蔡菲 作者单位:临海市中医院,浙江 临海
【关键词】 脑梗死 出院后 心理状况 问卷调查
脑梗死是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患者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肢体和言语、智力方面的障碍,还会伴发一定的心理障碍。了解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促进其全面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有关资料表明,住院脑血管意外患者中5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绝大部分有焦虑和抑郁心境状况的改变,并且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3〕。但其出院后的心理状况鲜有报道。为了解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我们于2004年4月至2006年12月对13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头颅CT证实脑梗死的患者,首次出院≥6个月,排除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及情感性精神障碍者,共135例,男85例,女50例,年龄42~86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45例,初中24例,高中39例,大学以上27例。有配偶89例,无配偶(包括未婚、离婚、丧偶)46例。出院<1年37例,1~2年59例,2年以上39例。家务活动:能独立完成46例,需要帮助完成64例,不能完成25例。
1.2 方法
1.2.1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采用SAS量表和SDS量表,由Zung编制〔4〕。SAS标准分≥50分为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0分为抑郁症状。
1.2.2 生活质量评估 参考何成松等编制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表〔5〕。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工作和经济状况、家务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户外及休闲活动等5个内容,总共29个具体问题,进行上门跟踪随访。所有的测量表和评估表由患者进行自行填写,现场收回,对不能自行填写者,由调查人员协助填写。共发放调查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5份,有效率为96.4%。
1.3 统计学处理 原始数据全部采用计算机录入,利用SPSS13.0版本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作多元相关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焦虑和抑郁发生情况 本组患者中有87例心理发生改变,其中抑郁38例,抑郁伴焦虑29例,焦虑20例。
2.2 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 以一般情况、工作和经济情况、家务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户外及休闲活动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年龄、户外及休闲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工作及经济状况、健康的自身评价。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为64.44%,说明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差,不仅影响原有疾病的康复,而且会引起许多新的疾病而导致整体康复的失败,值得关注。
3.1 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理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 1.年龄:年龄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呈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的社会能力逐渐丧失,周围的同龄人相继不在,对死亡有所畏惧,病后给患者心理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患病后又消耗了一定的财力,心里感到愧疚,对生活感到无望。特别是抑郁发生率较高,近50%。2.户外活动:由于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减少,以及倾诉对象的缺乏,易产生孤独、自责或被遗忘感等不良情绪。参加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促进疾病康复,还可以通过参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忘掉心中的苦闷,减轻心理压力。而参加户外活动的患者,很少有焦虑和抑郁发生。3.家庭和社会关系:融洽的家庭关系,有力的社会支持,生活上给予备至的关怀,都能给患者心理上带来莫大的安慰,使其更好地适应出院后的康复生活。4.自我健康评估:调查发现部分患者症状不严重,恢复得也较好,但不适的主诉较多,对疾病的预后过分担忧,从而产生了消极思想甚至自杀的倾向。5.工作和经济状况:本组患者出院后能正常工作者很少发生心理障碍,而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差也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由于疾病恢复缓慢,长期用药,就诊次数多,甚至复发而再次住院,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些患者中大部分是退休或失去了劳动能力的患者,经济收入少,而诊疗费用大,更加重了其心理的压力。
3.2 应对措施 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其后续治疗的效果,要使患者有一个理想的康复效果,就必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心理问题的应对指导,在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建立健康档案,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如患者出院时,医院将住院时心理状况资料送至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服务人员定期全面收集患者的资料,以了解患者有无心理障碍,制定系统有效的干预手段。脑梗死作为一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生活行为和生理功能的疾病,其发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通过应用整体护理手段加强脑梗死患者的社会支持,可帮助患者适应疾病过程,提高生存质量〔6〕。提高患者日常自理能力,加强户外活动。帮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各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以消除和减少无用感、内疚、担忧和恐惧。根据病情和爱好指导患者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养花、散步、打太极拳等,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流,不仅可以减轻心理压力,而且利于康复。运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帮助患者协调家庭和社会关系,应对患者在社会层面上可能出现的社会能力障碍以及患者与家庭成员间和社会其他成员间的冲突。在社会的层次上调整环境,改善条件,加快康复进程。脑梗死患者康复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多数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需要家人的关怀和支持,患者心理得到安慰,特别是高龄老人,才能体会生命的重要性,增强生活的信心。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如参加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以减轻患者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Carrol BT,Kathol RG,Noyes RJ,et al.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ancer patients using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J〕.Gen Hosp Psychiatry,1993;15(1):6972.
2 Mossey JM,Mutran E,Knott K,et al.Determ inants of recovery 12 months after hip fracture:the importance of psychosocial factors〔J〕.Am J Pubic Health,1989;79(3):27982.
3 傅晓华,王文志,王兰银.脑卒中住院患者心理障碍的临床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1):178.
4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1601,2023.
5 何成松,杨大鉴,南登昆,等.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表的编制及测试〔J〕.中国康复,1995;10(3):1113.
6 马 艳,高湘伟,房海英,等.脑梗死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