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发表时间:2011-06-15 浏览次数:418次
作者:谢兆林,谭海涛,江建中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骨科,广西 贵港 537100
【摘要】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方法 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2例,其中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2例,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2例。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以Neer评分评估其功能,优3例,良7例,可2例。结论 锁骨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短期效果好,但后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关键词】 锁定钢板;肱骨外科颈骨折;骨折固定术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手法复位往往难以解剖对位及缺乏有效的外固定以确保骨折端不移位,而普通的内固定难以达到稳定的固定,患者无法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因而对治疗效果有较大的影响。自2005年1月~2006年3月,我科使用AO/ASIF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0~50岁。骨折分类根据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2例,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2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颈丛加臂丛麻醉,沙滩椅体位,患者上臂中立位,头转向健侧,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牵开肌肉,必要时分离部分三角肌,不需剥离骨膜。清除血肿及碎骨片,复位骨折,克氏针临时固定,术中应用C臂机透视确保骨折复位良好,然后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安放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cm,结节间沟后1cm,放置导向装置及LCP钻头导向器,钻孔近端上1枚固定螺钉,再加1~2枚松质骨螺钉,远端用1~2枚锁定螺钉,其余可全用皮质螺钉。如有肩袖损伤,常规修复。活动肩关节无碍,冲洗后关闭切口,术后患肢吊位固定3天,即可行肩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1.3 疗效判断标准 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根据Neer评定法进行综合评估[1]。优:达到解剖复位,无疼痛,运动无受限,正常臂力,上臂功能恢复正常;良:获得解剖复位,肩周偶有疼痛,上举>140°,正常臂力;可:基本解剖复位,中度疼痛,上举>100°,基本正常臂力;差:无改善。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未发现肱骨头坏死病例。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优3例,良7例,可2例,无差病例。总优良率为83.33%。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分型目前常用2种分型法,即Neer分型与AO/ASIF分型,Neer是以肱骨近端四个解剖标志点,即以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外科颈为基础,根据各部分之间的相互移位进行分类。当一个或多个部分之间>1cm或成角>45°,即为骨折移位,而不是考虑骨折线的多少。AO分型根据损伤程度及缺血坏死的可能性分为3个类型(A、B、C),每类型又分为3个亚型(A1、A2、A3,B1、B2、B3,C1、C2、C3)。根据临床资料统计,AO分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指导及预后判断不如Neer分类准确、可靠,故大多采用Neer分型[2]。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处,此处为松质骨及皮质骨的交界处,易发生骨折。骨折后局部形成血肿,并可伴肩袖损伤,其周围的损伤的软组织易出现粘连。它的治疗原则是争取解剖复位,尽可能保留肱骨头的血供,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早期功能锻炼。对肱骨近端不明显的骨折,通常主张是闭合性复位,外展支架固定,而骨折移位明显或肩关节脱位的患者,则主张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以往采用克氏针、钢板、张力带、螺丝等对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内固定。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既要求坚强的固定,又不能过多地破坏肱骨头的血供及肩袖功能,上述多种方法都存在稳定性不足,血供遭到破坏,对骨折愈合不利。而锁定钢板的出现,则使上述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锁定钢板具有以下的特点及优势:①根据肱骨近端解剖形状设计,无需进行钢板的预弯,螺钉与钢板形成植入体内的外固定,钢板和骨面不产生压力,降低了骨膜损害,保留了骨折区的血供;②螺钉与钢板锁定松动的发生率低[3];③设计有针孔,方便骨折的复位及固定,在术中可以通过针孔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利于骨折精确复位;④理想的螺钉孔位置和成角固定设计,疏松区骨折和粉碎性骨折,螺丝钉固定能够具有较好的锚合和较高的抗拉力,同时肱骨头的支持固定得到了加强;⑤钢板材质为钛合金,较轻巧,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减少软组织损伤,更符合微创原则。
本组12例患者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经6~12个月随访,效果良好,但不可否认,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是近年来刚刚采用,且锁定钢板由于相对较贵的价格,临床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它的长期效果更有待进一步随访。
【参考文献】
[1] Neer CS 2nd.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I.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J].J Bone Joint Surg (Am),1970,52(6):1077-1089.
[2] 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32.
[3] Sommer C,Gantier E,Muller M,et al.First clinical results of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J].Injury,2003,34(Suppl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