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人体力学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1-05-11  浏览次数:418次

  作者:鄢娟 作者单位:内江市中医院,四川 内江 641000

  【摘要】   目的:探讨人体力学在下肢骨折患者压疮预防性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不同类型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依据力学原理进行翻身护理,采取相应的预防压疮的措施,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压疮预防方法。结果:实验组发生压疮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人体力学原理可降低下肢骨折患者压疮发生率,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 人体力学下肢骨折 压疮预防 护理

  Human Body Mechanics in Orthopedics Nursing Application Discussion

  YAN Jua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Neijiang,SiChuan 641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ion human body mechanics presses in sore preventive nursing in the lower limb bone fracture patient the function.Methods Chooses in August,2006-August,2007 in my branch hospital treatment different type lower limb bone fracture patient 80 examples,Divides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40 examples stochas

  在骨科护理中,压疮的防治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务人员的难题,骨折患者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由于与动能力发生障碍,是最容易发生压疮的人群。如何应用人体力学原理为下肢骨折患者翻身,做到省时省力,减轻患者的痛苦,对预防压疮的形成至关重要。我科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对40例不同类型下肢骨折患者依据力学原理进行翻身护理,并进行观察总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下肢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9岁~95岁,平均年龄48.1岁,其中外伤性骨折76例,病理性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29例,股骨干骨折20例,胫腓骨骨折27例,髌骨骨折14例。

  1.2 操作方法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入院当日开始运用力学原理进行翻身护理。

  1.2.1 对未手术固定的骨折患者翻身时,要做到防止加重患者患肢畸形、疼痛;骨折部位的相对稳定,避免翻动患肢,向患侧翻身。让患者健肢支起,抬起臀部,配合翻身,使患者的背部及臀部与床铺之间成45°,背部及骶尾部垫一软枕头,让一部分重力压在软枕头上,另一部分压臀大肌上,避开了粗隆部的骨隆突出处。重力支点在臀大肌上,扩大了支撑面积,骨折处减少了重力压迫。翻身时角度在45°~60°,避免90°翻身,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

  1.2.2 对手术固定或置换术后的患者翻身,此类患者骨折处稳定性加强了,患者可以向患侧也可以向健侧翻身,一般术后6 h就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协助向患侧翻身,方法同术前;术后第1天便可健侧翻身,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避免切口受压或扭曲,维持患肢固定位置的稳定性,关节的功能位。要对骨折处妥善支托固定,使患肢既不受压,也不悬空,让患者感到舒适。对股骨颈骨折固定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翻身时要特别注意:患肢要保持外展中立位,两腿间夹一块三角形的10 cm厚的海绵块,穿软“丁”字鞋,避免下肢内旋;为患者向健侧翻身时先要妥善固定患肢,在患者两膝之间垫一梯形小枕,厚度为30 cm~40 cm,以保持患肢功能位。

  2 结果

  实验组40例患者仅1例在术前拒绝配合翻身致骶尾部皮肤红肿,1例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因自己不当翻身,造成置换股骨头脱位,经医生及时处理后康复出院。其他患者均感觉良好,翻身后体位舒适,无压疮及其他并发症,均康复出院。而对照组则有3人发生骶尾部皮肤红肿,2人发生骶尾部皮肤发红、水泡,2人穿软“丁”字鞋外固定的患者发生脚后跟皮肤破溃,经换药等处理后治愈出院。实验组和对照组压疮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压疮发生情况比较(略)

  注:经χ2检验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导致压疮发生的局部性因素有压力、磨擦力、剪切力、潮湿。而其发生的首要因素是压力施加于骨的突起部位,皮肤受压9.33 kPa超过2 h即可引起不可逆的组织损害[1]。骨折患者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由于骨、关节、肌肉发生损伤,破坏了力的传导和平衡,导致躯体运动发生障碍;加上治疗的需要,不能随意翻身,容易发生压疮。我们应用力学原理,选择合适的翻身方法,通过定时翻身、抬臀、间歇性解除压迫来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2]。

  3.2 据统计[3],骨折患者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对翻身持反对态度者占85%,认为可以翻身者占10%,自愿配合翻身者占5%。患者害怕翻身主要有3个原因:⑴由于突然遭受损伤产生的恐惧心理;⑵损伤后的疼痛;⑶对损伤认知度的缺乏。首先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安慰患者,配合医生给予合理的止痛;向患者解释骨折的原因、表现、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让患者对自己当前的损伤有一定的了解,耐心向患者解释翻身的重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并说明定期翻身是预防压疮最理想的办法。

  3.3 骨折患者翻身应遵循力学原理 ⑴防止病损局部产生剪切力或旋转应力,以免造成损害或加重疼痛。⑵保持平衡稳定和舒适,避免患者其他部位受挤压或牵拉。⑶护理人员应力求省力,减轻劳动强度,防止疲劳和自身损伤。我们给下肢骨折患者翻身时,采取背部及臀部与床铺之间成45°的体位,与90°侧卧位相比,降低了重心,增加了患者的稳定性。在患者的背部及臀部垫一软枕,使受压处支撑面扩大。由于软枕质地柔软,压力分布均匀,有效缓解了受压部位的压力。翻身时特别注意容易受到压力损伤的脚跟,髋部骶尾部用软枕填平,增加身体与床褥的接触面积,减轻局部压力,避免了压疮的形成。翻身的同时可用50%的红花乙醇按摩受压部位皮肤,(3~4)次/d,(10~15)min/次。翻身间隔的时间应视病情及局部皮肤受压情况而定,如果皮肤有红肿或破损时,应及时变换体位或增加翻身次数。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无灰尘,二便后及时擦净。由于骨折患者不能随意翻身,运用杠杆原理,以健肢支撑抬臀,协助完成翻身过程[4]。护士应根据力学原理,两腿前后分开站立,将身体的重心放于前腿,另一腿向后伸。在翻动患者之前,护士的两肘是屈曲的;当翻动患者时,患者身体的重心应向后移至后腿,同时伸直肘部,前腿越靠近床,越容易用较大的力完成全部翻身动作,在协助患者翻身的过程中,护士重心的移动应同时进行,这就是利用护士身体的重力力矩协助工作。翻身的同时必须考虑护士和患者的安全措施,以防意外。因此,护士的鞋底必须有较大的摩擦系数,防止脚向前滑动而使不上力。总之,在骨科护理工作中适当的运用人体力学的理论,一方面可使病人得到妥善的护理,减少肌肉紧张,增加舒适和安全,降低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可减少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 冷.压疮的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62-64.

  [2] 何斐英,罗美珍,韦小花.水垫减压和吹风驱潮在骨盆骨折压疮的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A):50.

  [3] 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8.

  [4] 甘兰君.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