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灶清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4-14 浏览次数:372次
作者:陈君生,刘学义,朱大成,高健伟,梁兴平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88医院 骨科,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新方法。方法 对1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西医的病灶清除,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中医口服祛邪扶正,补气养血益肾之中药,外用活血,祛腐生新之中药治疗。结果 17例全部临床愈合。结论 病灶清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好。
【关键词】 骨髓炎;病灶清除;辨证施治
慢性骨髓炎是一种顽固而不易根治的感染性疾病,它具有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等特点,是临床常见的致残疾病。自2001年7月—2005年11月,我们采用病灶清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17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7例病人中,男15例,女2例,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者23岁,发病部位胫骨11例,股骨5例,肱骨1例。发病原因均为开放性创伤骨折所致。
1.2 病情迁延情况 所有病人均为外伤所致开放性的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型,因早期处理不当而继发感染。病程最长4年,最短3个月。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不同程度的消瘦,舌质黯淡,脉细弱。伤口周围可见色素沉着及不同程度的红肿瘢痕肉芽组织,伴有稀薄脓液渗出。
1.3 检验及放射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红蛋白正常或稍低,血沉快。分泌物培养:13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为溶血性链球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X线示:骨干不规则增粗,髓腔变窄,不规则,局部有大小不一溶骨破坏,可见大小不一的死骨及骨内空洞透光区。
14 治疗方法
141 病灶清除术 手术切除伤口炎症肉芽组织,彻底清除脓腔,尤其注意将死骨清除干净。清创时我们采用磨转进行病灶清除。边清除边用1‰的氯己定液浸泡,对骨折不愈合者采用外固定架进行稳定骨折端,注意伤口内不留任何内置物。对于骨折愈合而骨髓内有脓液者常规行开槽引流。总之,使任何有炎性的骨质及软组织,充分暴露引流,不封密伤口。术后按药敏试验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
142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慢性骨髓炎是外感湿热邪毒,久而不解, 蕴传入骨为脓所致。 其分型是根据“正气”“邪气”轻重而定。依据正邪盛弱程度分别采用祛邪扶正的治疗方法。“久病必虚”,慢性骨髓炎病程往往迁延不愈,病人往往合并气血虚,肾气不足的表现, 故治疗时应着重加强补益。
143 中医分型
1431 热毒炽盛型 本组共3例,均为病程短者,患处红肿、热痛,窦口流黄稠脓液,体温38°以上,中医症候中有口渴、便赤,舌红、脉洪数,治拟祛湿邪泻火,药用生地15 g,金银花10 g,泽泻10 g,车前子9 g,知母10 g,茯苓12 g,蒲公英15 g,败酱草12 g,黄连9 g,黄柏9 g,红花9 g,甘草6 g,邪毒盛者加清热解毒之连翘、紫花地丁。血瘀者加桃仁、川芎等。
1432 脾肾阳虚型 本组共10例。患处稍肿胀、疼痛,体温正常或稍高。症候有畏寒、乏力、纳差、舌淡、脉沉缓无力。X线可见骨质疏松。治则益肾补脾,托里解毒,方用托里消毒饮加减,药用黄芪30 g,党参15 g,川芎,山药、白术、金银花、牛膝、茯苓、熟地各12 g,白芷、皂角刺、甘草各6 g。
1433 气阴两虚型 本组病人共4例。表现为局部稍肿痛,有轻度灼热感,破溃口流清稀淡薄脓液。症候见:乏力,口干,自汗,体温不高,脉细无力,舌红。治拟益气养阴,清虚热解毒。药用黄芪30 g,党参30 g,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各9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陈皮、木香、制乳香、没药、穿山甲各6 g,重在补气养血,益肾生精,佐以祛湿毒。
1434 中医外治法 将伤口清创后不封闭,用中药:煅石膏100 g,红花石20 g,蒲公英、血竭、侧黄柏、黄芩、黄连各15 g,冰片10 g,麝香0.5 g,小火煎至约200 ml 去渣,尽量将药液浓缩,无菌纱布浸入,沾透药液后,置入清创后伤口内,不留无效腔,充分引流,每日换1次,诱导肉芽生长,祛腐生新,待肉芽生长覆盖伤口后,可配合应用生肌膏,以促进生肌收口,待肉芽生长充满伤口后,可植中厚皮片覆盖。
15 结果 17例病人经治疗,全部获得愈合。病人自觉精神好,食欲增多,白细胞及血沉恢复正常。患处伤口红肿消失,窦道闭合时间最长4个月,最短1个月。骨折未愈合者待症状稳定后2次植骨手术治疗后愈合。随访时间最长5年,最短3个月,有1例伤口处红肿,再次按上述方法治疗后渐愈。X片示骨质疏松及死骨腔逐渐消失。
2 讨论
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多继发于开放性骨折,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伤口污染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伤口处理不当,再植入内固定物,常常导致伤口感染,引发慢性骨髓炎,在中医属附骨疽范畴,分为附骨疽和附骨痈,因外伤致门户大开,邪毒外侵并与淤血互结,深蕴于里,留于筋骨经络,气滞血瘀,腐筋蚀骨,蕴郁成脓。西医认为,外伤后,局部软组织损伤,细菌入侵,局部抵抗力差,处口处理不当,致细菌繁殖,侵袭而成。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清创+冲洗引流,全身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对骨髓炎急性期的治疗有明显的作用,但在祛腐生新方面不及中医药疗法。祖国医学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应用清、托、补三法,配合中药外用,直接作用于局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及肉芽生长,修复创面,所以效果满意;同时慢性骨髓炎患者因湿热邪毒久郁不解,精气耗伤,正气衰弱,邪毒内壅化脓所致,故内治时偏重于正气虚邪气盛两个方面:表现为全身气血不足,局部气血淤滞。辩证用药时加入养血活血和通经解毒药;局部应以化淤消肿,提毒祛腐为要。西医认为慢性骨髓炎之所以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主要原因为死骨的存在,死骨作为化脓感染的核心,藏纳细菌,使窦道经久不愈;无效腔骨质破坏后遗留空腔,髓腔因长久感染而硬化,局部软组织因长期感染浸润而纤维化,形成内腔大而外口小的瘘管,存留细菌。因此,去除死骨,刮除脓液,清除病灶是必须的。传统的碟形清除引流冲洗术、单纯的口服中药等方法,都是局限看待此病,而没有全面认识该病的病理病机,效果较差。从中医角度来看,可能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无以充骨生髓化血,致使骨髓腐败,经久不愈。近年来不少报道称:“中医气血学说、肾虚”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密切相关[1]。黄芪等药理研究表明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具有吞噬活性的细胞可产生各种氧化活性物质,均有强烈的杀菌作用[2]。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可促进健康肉芽在骨髓腔的生长,改善了病骨的抵抗力[3],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疗效;但由于我们目前治疗病例尚少,在中医具体辩证分型和如何缩短疗程上尚无成熟经验,需进一步总结探索。
【参考文献】
[1] 郭 锋红细胞免疫研究概况[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5,1(5):181
[2] 李秀兰外用中药作用概况的研究(化学发光测定中性粒细胞的氧化代谢功能)[J]中国骨伤,1989,(6):6
[3] 胡广州.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类型及手术要点[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3):223